幸福的教育
从咿呀学语之时便开始吟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的经典。历经小学的童趣,中学的懵懂,大学的青涩。除去幼儿、学前教育,我们最少要读16年的书。古人有寒窗十年之说,如今的我们对于教育时间的投入更多,精力的更多,金钱的投入同样不少。然而,如今的学校成了批量化的人才生产基地,产品的质量总体而言却是不合格的!
寒窗苦读,这四个字再也不能用来形容读书人了,现在的学校是襁褓,是象牙塔,是温室。而我们的学生是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大学毕业之际,看着别人的简历做着简历;看着别人的选择做着选择。眼神中的迷茫,脑海里的幻想,孩子们你们将何去何从,这个民族将何去何从?
前段时间一段关于教育的演说很有穿透力,依然清晰的记得演说家在最后说:“教育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十几年,学校究竟应该教会我们什么呢?我觉得有一位老师说的很好,他说:“学校有三千位院士与你无关,图书馆有三千万册藏书你也读不完。只要有一两本书让你对生活有了思考,只要有一两个人让你对人生有了想法。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学校学了那么多知识,毕业后真正能用到的有多少?关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学习过程中我们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成长过程中练就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根本,这才是核心。就像大厦有了骨架,剩下的就是填充和装点了。
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会就读书而读书,成绩虽好。却不一定会读书,会读书的人都会读好书,和作者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也对自己来一次更深层次的挖掘。
教育,应该教会我们什么?读书我们应该读懂什么?曾看到很多学校的门口都有这样的标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书育人,教书是为了育人,因此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对于“书”的定义有时候就太过狭隘了。古人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现今的我们就不敢摆上台面了。不但没有读好教科书,而且没有读好自己喜欢之书,更不用说生活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