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人品决定底线,三观决定上限
文 | 十点君
小时候看童话故事,结局总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那时候从未想过,婚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长大之后才开始明白,为什么故事总是到结婚那一刻戛然而止。或许是因为对大部分人而言,婚后生活极有可能如刘震云说的那样——一地鸡毛。
有可能会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婚姻索然无味,结婚了发现老公不是真爱,苦苦寻觅爱情,却被又一个负心汉给伤透;
或许是《我的前半生》那样,看似很好很幸福地做着有钱人的太太,但也日日在没有安全感中怀疑猜忌,在最没有防备的时候被分手;
甚至是最近发生的,榆林产妇跳楼身亡的惨剧,女人沦为生孩子的工具,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支配。
关于婚姻,事实的真相正如美国作家玛丽莲·弗伦奇在著名女性启蒙小说《醒来的女性》一书中所说:
过去伟大文学作品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告诉你如何去接受真正的结局。在这些作品中,你要么结婚,从此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要么就死去。可事实是,这两者都不是真正的结局。
事实是,你要么结了婚,要么没结婚,从此以后你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你仍要生活下去。
是的,不管结没结婚,对女人而言,人生中似乎总面临许多选择的岔路口。
读大学的时候,会告诉你,女孩子读个师范吧,以后当老师好嫁人;刚毕业就开始着急找男朋友,想要25岁前结婚,年纪再大点就不好嫁了;结婚后开始在自己的事业上升期和生小孩之间做选择;生了小孩后考虑要不要做全职主妇,因为要照顾家庭而失去本应属于你的晋升机会......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种种选择每一种都会消耗掉女人的精力,诱惑女人往某个归宿走去,而男人们则很少需要考虑这些,他们从小就被告知,事业是他们的根本,有了事业有了钱,你会拥有一切。
而女人总是被各种她们自身之外的东西,分散注意力。或许我们无法穷尽婚姻的问题和琐碎,但下面这几个问题,每个女人结婚前都应该想清楚。
全职家庭主妇不能当吗?
前段时间,《我的前半生》热播引起许多关于婚姻的讨论,其中一个话题是,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是家庭主妇,和丈夫没有共同话题,所以女人婚后最好不要做家庭主妇。那么女人婚后是不是一定不要做家庭主妇?
在我看来,在双方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为了家庭,女方或男方自愿留在家里,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回归家庭,并不是一种浪费。经营好一个家庭,养育好孩子,并不比做好一份工作要简单,其价值不比在社会上厮杀要少。
香港著名作家马家辉在《圆桌派》的一期里说,当初他和太太从美国回到香港,他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而太太要求在家当全职主妇,其理由很立得住脚。
首先,他的太太本是台湾人,后在美国读书,初去香港,除去公司做一般的文员外,找不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个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可能只够家用,人还异常疲惫;
而第二个理由更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在常人眼里,家庭主妇意味着琐碎、无知、缺乏常识等种种昏聩、不进步的形象。但在马家辉看来却并非如此,他的太太喜欢读书和思考,婚后不用苦苦谋生,反而可以集中阅读,在精神上给予马家辉许多滋养。
后来,他的太太也出了书,马家辉毫不掩饰自己对太太的欣赏,说她的书比自己写得好。
所以其实,《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婚姻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她做了家庭主妇,而是她在做怎样的家庭主妇的问题,每天除了买买买和监视丈夫之外,她还有多少心思放在探索自我上面呢。
但现实情况是,纵然你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可能还是会面临丈夫的背叛,是否会失去一段婚姻,仰仗的可能大部分是这个男人的人品。
女人的幸福,不应该只是仰仗丈夫的人品
《醒来的女性》一书里,描述了美国十几位家庭主妇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难,而唯一的共同点是,她们需要靠取悦丈夫来生活,而过得是否幸福也完全取决于嫁了一个怎样的丈夫。
其中的米拉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女性形象,也是一位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醒来的女性。她聪明、爱思考,中学时候就开始读哲学书籍,但这样的特立独行让她成为异类。
于是她屈服了,开始按照女孩的要求去行动,看女性杂志学习化妆和穿衣,挑选了一位有好感但不那么爱的丈夫,很快生了两个孩子,抚养孩子长大。
经过了漫长的苦日子,在结婚十年的时候,他们终于住进了更大的房子,开了更好的车,她总是把房子打扫得很干净,孩子乖巧懂事,她自己也得体美丽,成为众人,也是丈夫眼里完美的主妇。
但不幸的是,丈夫还是出轨了,要求离婚。委屈、心酸、怀疑湮灭了米拉,甚至试图自杀,还好被朋友发现给救了回来。
我发现,米拉的经历是许多女人婚后的常态,结发夫妻往往相识于微时,那时候没钱没权,家庭主妇也往往意味着辛苦地一个人带孩子、做家务,住着小房子,用着廉价的护肤品,为了家庭省吃俭用。
再往后,家庭经济条件好了一些,男人们职位上升,而女人却可能变成所谓的“黄脸婆”,再次面临着丈夫变心的危险。在这样的婚姻关系里,你所有的底气来自丈夫对你的忠贞和爱。
每当遇到这种事情,主流的、流传最广的观点永远是——嫁给一个人品好的男人有多重要?而所有的文章都在写,我们要擦亮双眼,如何通过细节鉴别男人的人品。
在我看来,这是一句无比政治正确的话。但是,那些姑娘,那些婚后发现老公不好的姑娘们,在婚前哪一个不曾擦亮双眼,看了无数篇“婚前你一定要想清楚这几件事”“这几件事决定你们合不合适”“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的文章,精挑细选老公......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嫁没嫁对人,而是女人难免会嫁错人、难免会看走眼,这时候要怎么办?
比如榆林产妇死亡事件里,在情绪宣泄之后,我看到比较理性的角度是,从这个事件讨论产妇是否拥有对自己身体的绝对支配权,生产时候的手术同意书是否应该由产妇自己签署。
应该在一件件事件中,提升整个社会整体的认知,以及制度和规则。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甚至丈夫的思维观念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婚姻的幸福不应该只仰仗丈夫的人品。
《醒来的女性》里,米拉离婚之后,决定回到哈佛继续读书,延续她渴望已久的学术生活。面对新生活,她依然充满迷茫和无措,她说:“那天晚上我以为我顿悟了,以为我明白、发现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可是做出判断并不能改变什么,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还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顿悟和道理并不能帮助你改变真实的生活,生活在继续,需要你做出行动,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能力,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婚姻里,三观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关于婚姻,我有一个感觉,人们对婚姻的要求正在越来越高,将就的婚姻越来越少,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三观要合。
此前有一个针对90后的调查,在你心里,婚姻里什么东西最重要?结果出人意料,三观超越了颜值、经济能力,以大比例占据第一名。
因为曾几何时,对尚在生存线挣扎的中国女人来说,经济能力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那时候女人缺乏工作机会,离开了男人,甚至无法生存,还会面临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所以,鲁迅的妻子朱安即便婚姻名存实亡,“大先生”甚至不看她一眼,也没想过离婚;胡适的虎妻江冬秀用尽手段把胡适留在身边。
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女人,钱可以自己挣,水电坏了有电工,家务活甚至可以请专业的家政公司,结婚的理由慢慢的变成只有一个——和他结合,可以让我生活得更好。
李银河曾说过,在中国,结婚率会越来越低,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有这个趋势,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宁愿保持单身的自由,也不想要一段将就的婚姻,伴侣需要聊得来、玩得到一起去,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如果要为一段婚姻打分的话,丈夫的人品决定着你们婚姻的最低幸福值,比如会不会分开、分开得是否体面;而三观决定着幸福度的上限,是否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爱,吃不完的饭。
当你不想在一段婚姻里将就的时候,你随时有离开的自由,你永远拥有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即便你是一位家庭主妇,缺乏经济独立的能力,你的思想也应保持独立和清醒。
你还需要明白,自由往往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有句话叫“人是生而自由的”,下一句很少有人知道——“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愿更多的女性,在选择自由的同时,有心理准备、有能力去承受自由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