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使用“黄金三分法”——《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读书笔记
虽然书名是《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看似介绍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但方格笔记本只是载体,收获的核心是对笔记内容记录思考所使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掌握后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方面,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分为序言+五个章节,其中序言对于全书内容做了简单概述,及学习后对于哪些能力有所提升,对于阅读顺序也针对学生、工作者、演讲人士、教育工作者这4类人做了不同的推荐。大家可以参考,但是我按照推荐顺序优先级阅读之后,还是觉得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按照章节顺序阅读为好!因为虽然3、4、5章分别是对学习类笔记本、工作类笔记本、提案类笔记本做介绍,但其实这3类笔记本内在是有递进关系的,可以理解为基础笔记本、高级笔记本、进阶笔记本。第3章的开头还对3类笔记的分类做了概述,所以从基础开始,更有利于自己形成知识框架。
序言第一、二章节的内容是全书基础,首先引导大家思考杂乱无章、无方法的记录笔记与优秀笔记对人的影响。
三法则之一“视觉效果”,就是通过方格笔记本加一些基础排版要求所达到的,方格笔记本的小框可以辅助人们在做笔记的时候格式更加整齐,图表更加精准规范,使记录内容的框架更加清晰明了。
笔记记录规则三法则之三则是标题区域(因为三法则之二是核心内容,所以稍微调整一下介绍顺序)。标题区域一直是我比较忽视的一部分,我觉得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比较忽略,一般来说就一个题目内容,有的时候工作中的记录甚至连题目都没有,只有一个日期或者一条横线分割。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需要回顾或查找内容时,必须全文查找,没有目标。
而书中对于该区域的规划是“题目+重点”或“论点+结论”的形式,题目或论点即这个记录的主旨,无论是学习或者是会议纪要,核心是什么?学习内容的主题亦或是会议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重点和结论即会后所需要提炼总结的内容或解决方案,条理清晰简洁的呈现。
三法则之二是重点核心内容,即对内容区域使用“黄金三分法”,以事实→解释→行动的顺序记录并思考,其中列举了4个比较著名的典型案例,即东京大学学生的笔记、康奈尔笔记本、埃森哲公司“Point Sheet”、麦肯锡公司的“空·雨·伞”。可以从排版框架上看出,虽然排版不同,呈现的形式或一些内容细节不同,可能对“黄金三分法”有所增减,但是思路的核心仍然是“黄金三分法”。
东京大学笔记 康奈尔笔记 埃森哲公司“Point Sheet” 麦肯锡公司的“空·雨·伞”其实,我理解的黄金三分法通俗来说就是,记录事实或知识内容、基于事实、知识内容来思考,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提炼核心,进而得出行动方案、解决方法、总结。这样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我们用来学习知识、工作中解决问题都适用,而不是单纯的记笔记的方法。
书中后半部本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笔记本做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就像前文中描述的那样,我理解的这三类笔记就是按基础、高级、进阶三个层次来划分的,和人的学习成长工作过程所对应。
学习类笔记本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笔记本记忆的功能,目的是为了积累知识,同一主题的内容可能较多,所以左右两页为一主题,按黄金三分法使用,上部占总页面的五分之一,具体安排如下:
学习类笔记本工作类笔记本除了记忆功能,更多的还有思考的功能,从庞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并思考得出结论。这时获取的信息更多更杂,更需要懂得取舍,而找出论点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与他人确认信息,找出问题点时,提问力就成了关键。而如果做好了论点、结论的提炼,无论是向上汇报还是向下传达任务都会事半功倍。
工作类笔记核心提案类笔记本则在工作类笔记本基础上,更侧重于得出可靠结论,对于逻辑性思维能力和基于事实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词汇的使用有了更明确的要求,使用能看得见的词语,避免模糊含蓄表达。
将“黄金三分法”应用到各个领域的步骤进行了介绍,其中会议中的应用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包括对白板合理的区域划分,以及借助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做记录。
“黄金三分法”会议中的应用 “ 黄金 三分法”使用步骤其实全书的最后还提到了一类笔记本,博弈笔记本,其实我认为这类笔记本更适用于准备制作演讲类PPT,对于图表的选择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涉及对比效果、瀑布效果、金字塔效果、高楼效果4种类型。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而言更适用于平时做工作汇报PPT制作的选择。
总而言之,这本书还是很推荐大家去阅读的,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做笔记的方法来阅读,最后收获的超过了预期,对于自己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学习的框架体系搭建也有了一定的帮助,其实我们总觉得越长大越记不住东西,并不是记忆力的原因,而是方法问题,以前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有合理的框架体系,老师的教学也是先为我们搭建知识框架,再往里一步一步添砖加瓦,我们不用思考这种方式,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就好了。等到了大学或者工作自学时,没有人再这样替我们搭建框架,一切都要靠自己了,就混乱了,也记不住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