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与生活

2015-07-20  本文已影响16人  ONYMEtRucKPO

心流是最近听说的概念。“综合而言,心流是指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的忘我愉快的状态,而它的产生依赖于个人能力与这个事件挑战难度的匹配。”知乎上有一些相关的提问和回答,比较清楚的介绍了这个概念。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428474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92764

高强度的精神投入可以带来类似“心流”的体验,不一定真的能达到“忘我愉悦”,但有时候能达到“身心可控”,这就已经是非常棒的状态了。

举个例子,我在写一篇年度总结计划。在这个任务中,目标、资源(包括时间资源)都是比较清楚的,我需要的是完全的集中精力,把每一个资源运用起来,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把问题处理掉。如果能够在合理的精力、时间框架内解决,我会得到一个很愉悦的体验。

目的

写一篇结构清晰、语句没有错误的年度总结计划

需要在三天之内完成

此前需要和领导讨论一直两次

完成后需要全局讨论一到两次

资源

已经有12各月的底稿

可以向各个部门征集新的素材

我需要3~6个小时完成初稿

与领导讨论之后,大概有3个小时左右完成终稿

一般情况下集体讨论不会提出颠覆性的意见

行动

搜集整理素材需要1小时左右

每1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一个大的段落

每1个小时需要回顾一次,调整结构

提前向各个部门征集素材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达到这个状态。整个工作和生活的过程包括一系列不可弄的状态,常见的不可控状态包括:

目的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不知道自己怎么去做。比如办一件事,不知道应该去找谁。

不知道自己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比如写文章,不知道最终写出来的东西能做到什么程度。

资源

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资源。

不知道自己已经有哪些资源,即使有,也需要重新搜集和组织。

不知道能联系谁。

不知道自己需要投入多少时间。

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这里面就意味着极大的不可控性,一件事情可能1小时做好,也可能4个小时也做不好。当目的模糊和资源稀缺(时间、精力的稀缺)冲突的时候,我们只能持续的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并为最终能够取得的成果担忧。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

以时间、精力为资源边界,倒推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在重要的事情上面投入稍微多一点的资源。

然后在有限的资源框架中重新确认自己的目的。

根据目的进行行为分解,集中精力,按照任务分解一个一个完成细分任务。

尽可能快的纠正错误,如果目的需要修正,尽快修正。

接受在资源有限情况下达到的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