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上
曾国藩家训(上)
人事关系决定着做事的平台,而做事的平台又决定着一个人人生抱负的施展。
只要自己内心够强大,近朱者可以赤,但近墨者未必黑。
只要你自己内心够强大,只要你自己信仰够明确,只要你自己理想够坚定,就不会被你所处的环境轻易左右。
政治上保持良好的人事关系,但行动上坚守个人的政治理想。只要你能出淤泥而不染,你也不妨借淤泥来肥沃你的政治土壤。
什么叫恩怨分明,公私分明。
曾国藩跟张居正特别像。张居正在政治上最终选择与严嵩分道扬镳了,可还是跟严嵩的私交很好,而严嵩也不因为张居正到了自己的对立阵营一面,就在政治上打压他。后来严嵩倒台,儿子被杀,自己也被抄家,然后在世人的鄙夷声中孤独而终。最后连下葬都困难了,因为没人想在这时候跟这样的大奸臣扯上关系。还是张居正出面,一点都不避嫌疑,拜请朋友体面地安葬了严嵩。
所以,当穆彰阿、严嵩权势熏天的时候,曾国藩、张居正跟他们凑近乎,看上去像是拍马奉迎,毫无立场。等到穆彰阿、严嵩都落难了,而且还都是被定了性的奸臣,这时曾国藩、张居正还能一如既往,甚至雪中送炭,那就是真英雄、真豪杰了。
唯真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曾国藩、张居正这样的人,之所以能不卑不亢,既不避拍马奉迎的议论,也不怕殃及池鱼的风险,1.人最大的智慧是什么?
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就是对于任何事,对于任何错误与不足,他能够勇于反思与反省,并以一个崇高的信仰来要求自己,来检查自己,而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与“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p10
2.“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只要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p22
3.人生总是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是非,各种各样的磨难,那么,拿什么来拯救自己呢?
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没有信仰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p27
4.一个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强大,才会在现实的世界里强大。p25
5.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p33
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有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
读书之法有三条:第一:要读经典。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日子思想 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第三:就是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p35
7.咸丰六年,曾国藩专门给年仅九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了封信,这封信非常有名,向来被人传颂。
他开始先夸奖九岁的孩子懂事了,然后就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这就是提出了做君子的理想,而且他对君子的定义就是要会勤俭节约。所以他最后叮嘱这个才九岁的儿子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检约 未有不兴,骄奢倦怠 未有不败。”(《曾国藩全集·家书》)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这真是一句治世之名言。
可见,作为一代大儒的曾国藩是极为推崇孟子的那句名言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p43
8•曾国藩的一生都认为静坐十分重要。
静下来之后,曾国藩果然开始心地空明了,看问题也看得清楚了。p56
9.咸丰六年,曾国藩专门给年仅九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了封信,这封信非常有名,向来被人传颂。他开始先夸奖九岁的孩子懂事了,然后就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这就是提出了做君子的理想,而且他对君子的定义就是要会勤俭节约。所以他最后叮嘱这个才九岁的儿子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 未有不兴,骄奢倦怠 未有不败。”(《曾国藩全集·家书》)p43
10.曾国藩组建湘军后,主要学习的对象是明朝的戚继光,特别注重抓部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
11.他曾经跟人说过,早起的 好处有很多:第一:可以比别人多出很多的学习时间,这就等于比别人活得长了。第二:早晨的思路最清晰,可以清醒地思考一天要做的事。第三: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勤奋的习惯和品格,从而克服惰给人带来的巨大风险。p64
12.曾国藩极其深刻地认识到到清朝的政府军之所以没有战斗力,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带兵的体制已经腐败到了极点,二是军队的风 经懈怠到了极点。所以他治湘军,一是改改革军队的体制,二就是通过这个勤字改变部队的风气。 p67
13.曾国藩曾经有过一句名言,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说一个人的品格能否塑造起来,其一生能否获得成就和幸福,60%是是他的遗传基因决定的,40%是由家庭教育环境决定的。p75
14.曾国藩治家的八字格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书,就是要勤读书;蔬,就是要种菜;鱼,就是要养鱼,湖南也是水乡,鱼塘也很多;猪,就是家里要养猪;早,就是早晨要早起,不要睡懒觉;扫,就是扫地,扫屋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曾家子弟任你再金贵,都要亲自打扫卫生;考,是祭祀祖先,心怀敬意;宝,就是不仅要和家里人和睦相处,还要和邻居、族人、乡邻都要能和睦相处,人爱人才是无价宝。p79
15.我们应该学会培养实力,保存实力,发展实力的“忍”。p91
16.日课十二条
第一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第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第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第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第五,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第六,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一--皆需一记出。
第七,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第八,谨言: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
第九,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第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第十一,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第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p109
17.其实人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我与世周旋”,而是“我与我周旋”,“我与我周旋”的结果怎样 也就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人生的价值。p112
18.有名的“三不足”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个“三不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王安石就要大张旗鼓地改革变法了,这时候会有人用灾异现象攻击我,但我王安石天崩地裂也不怕,这叫“天变不足畏”;变法触动到既得阶级的利益,他们会像疯狗一样地来咬我,来诋毁我,这些我也不怕,这叫“人言不足恤”;最关键的是第三句,“祖宗之法不足守”,就是说改革自然要出新规定新法令,这些法令跟旧制度,也就是祖宗之法,自然会发生抵触,保守的人喜欢抱住祖宗之法不放,我王安石觉得除旧才能迎新,所以“祖宗之法不足守”。p118
19.曾国藩在修身上最大的本领就是他善于反省。p121
20·曾国藩这么神奇的预言到底是不是相面术呢?其实,通过曾国藩智鉴刘铭传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他所谓的相面术其实是一种细致的观察、缜密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其本质是一整套科学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断的过程。就他智鉴刘铭传来说,不论是哪一种版本,我们都可以看到,曾国藩在接触人物之前,都会采取一种仔细观察的方式。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曾国藩察人、识人一个很聪明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他总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上,默默地、安静地从旁观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人,而不是一上来就急着跟他接触,急着去获得一个感性的第一印象。
这一点,曾国藩确实跟绝大多数人都不一样。一般我们要了解什么人,都特别有自信,都觉得自己阅人无数,来吧,见一面,聊一聊,很快就会下个断语,而且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对人的判断八九不离十。事实上,这样往往似是而非,“八九很离十”。这就是纯粹的感性判断,科学性不强。所以一般人看人、识人大多凭直觉,很少有较理性的成分。
曾国藩不一样,他在接触一个人之前,就很克制。哪里克制呢?一般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当然越早接触越好,而且一开始大多是通过语言交际来接触一个人的。可曾国藩知道这样会太过感性,人局太快,不能保持一个旁观者的清醒,所以他一开始总是先要进行无声的观察。包括《清史稿》本传里说他“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其实也是这种习惯的表现。p133
21.“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要看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关键要看他的眼睛和鼻梁。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虚伪,是不是喜欢说谎话,主要观察他的嘴唇。
要看一个人将来能做多大事,要看他的气概和气度。
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富贵命,也就是将来能不能飞黄腾达,主要看他的精神状态。
要看一个人聪不聪明,要看他的手,其实也就是动手的能力。
要看一个人会不会经历磨难,要看他的脚和脚筋。
要看一个人说话、干事是不是有条理,主要凭借他的说话内容与说话方式来分析。
你看这些,曾国藩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但其本质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其实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所以,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p137
22.因为有极强的实用主义精神,所以他才不会轻易地拒绝来自穆彰阿这样手握重权的朝廷重臣的接纳与帮助。
虽然当时天下士大夫对穆彰阿也确实颇有微词,但曾国藩看中的是穆彰阿可以为他的人生提供重要的发展平台。尤其是曾国藩本身虽然进入了官场,但他一无背景,二无路数,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起家,如果没有一个发展的平台,以他的资历而言,就算再努力,也干不到什么重要的位置上。
有的人可能会说,说白了,不就是向上爬嘛!曾国藩依附穆彰阿,肯定也是为了要往上爬,这不就是个官迷吗?
其实道理是这样的,想往上爬本身并没有错。有一句话叫“在其位,谋其政”,意思就是“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说得再通俗些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你只有在一个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才能做出可以发挥作用的业绩来。事实上,每个懦家知识分子都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梦想。什么是“达”?“达”是“兼济天下”的前提条件啊,而“达”就是那个可以“兼济天下”的位置,或者说得更通俗些,就是发挥作用、施展能力的权力保障。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进人仕途,想往上爬并没有错。当然,爬不爬得上去是有区别的,爬上去之后做什么事,也是有区别的。
一种是爬上去之后不干事,这叫尸位素餐,也就是官僚主义最典型的表现。一种是爬上去之后干坏事,这就是奸臣,像秦桧、穆彰阿这样的都是典型。还有一种就是爬上去之后干好事、干大事、干兼济天下的事,像林则徐,像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都是这样。
一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强大,二是因为他们能把政治立场与私人情感做很好的区分,而这一点,对于像他们这样最终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显得尤其必要,也难能可贵。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曾经谈到他一生的官场经验,在说到面对一些“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上级的时候,他说他能做到“近其人,远其事”(
也就是与其人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但如果政治立场不同,则一定不会同流合污。p146-p149
23.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见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p175
24.用人四部曲
第一:广收
第二:慎用
这其实才是曾国藩人才论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发现人才的长处到底在哪里,要合理地用其长,避其短,能做到这一步,才叫真的会用人。
因为有材不用,固然是浪费; 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至于小材大用,那就会对事业带来危害了,这样反而而还不如不用。
曾国藩说:“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
第三部:勤教
曾国藩一直认为,找到了人才,用对了人才还不算完,作为一个领导者,你还必须善于引导人才,使人才不断提升。而且这些培养大多是他亲力亲为。
他治军的时候,很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每次练兵都要亲自训话,一次训话都要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这个气力花得不可谓不大,但正因为他教训得勤,他手下的人才也才跟他跟得紧。
曾国藩的勤教,既是一种人才培训的手段,也是一种凝聚人才的手段。
第四部,“严绳”。
曾国藩是非常讲究所谓人才是要能为我所用的,而使用人才,一定要有一个环境,要么是一个团队环境,要么是一个组织环境。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一个体系里使用人才的,这个体系小可以小到一个团队,大可以大到一个政党,甚至国家机构,但不管大小,这个人才环境它要自成一个体系,就必须要保证这个人才环境的有序与稳定。
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市场经济中,有些小企业为什么始终做不大?原因就在于它的人才流动、人才跳槽太厉害,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固定的人才环境。湘军也是一个团队,也相当于一个企业,它为什么做大了呢?就在于曾国藩这个团队核心他很会并且很注意打造有序和稳定的人才环境。
为了保证团队内部的人才环境的稳定,凡是不稳定的因素,他都要剔除出去。他说过有两种人他不用,一种是表现欲过强的人,一种是虽有大才但性格极其偏激的人。因为这两类人最容易破坏整体人才环境的稳定。p191-195
25.每个人都有他的才学,但一个人能否真正可堪重任,最终还依赖这个人的品质与品格。p201
26.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p212
27.吾愿吾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就是说你不必向大哥我抱怨命运的不不公,只要努力,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会成功!这话说得很漂亮,但也不自觉觉流露出了曾国藩的一种潜意识,自己的事业得凭自己打拼,别指望老大我可以以给你们提供什么捷径。p216
28.结硬寨,打死仗”,有时也叫结硬寨,打呆仗”,其本质就是拒绝投机取巧,要下死功夫,把基本功做好。古代打仗,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扎营。曾国藩曾经总结湘军的扎营功夫说:“每到一处安营,无论风雨寒暑,立刻修挖墙壕,一时成功。未成之前,不许休息,亦不许与贼搦战。p225
29.事实上维系一个团队的最基本的因素倒不是情感因素,而是理智因素,比如规则,制度和纪律。p228
30.“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曾国藩全集·家书》)
那意思还是说,要想成就事业,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一个真正的事业,应该是一个可可以延续下去的事业,一个可以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这样就要选好 教育好“替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事业,都需要有、 都需要培养好的接班人。 p231
31.虽然有感情,只要触及到湘军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即人才队伍的稳定问题,曾国藩再有感情也要狠狠处理李元度。p234
32. 曾国藩说人才使用的关键不在 于人才本身怎样,而在于用人的人怎样,也就是说你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用他,而不是要求他样样都突出,这才是用人的关键。所以他作为湘室军的领袖,也算是一位人力资源大师,经常以能识人、用人并能使人尽其材自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