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每日一问问答整理
我提出两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被老司机采用接纳了,这个问题“培训为什么比读书贵”
大框架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如何将书籍内容应用与实践?
本书带给我的收获是什么?
为什么以前读书非常的吃力且看不懂?
以前知道“拆书法”(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做到呢?
生存余力为什么这么重要以及如何寻求它?
高级学习者是怎么样的?
小细节问题
多提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为什么?
为什么会受环境影响?环境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为什么“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会这么盛行?、
如何做到在对自己的心理进行简要拆分,调节自身不适情绪?
为什么自身总是出现书籍知识的反刍?
如何让自己显得专业?
现今学习类公众号盛行原因?
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中自我导向和内在驱动有什么区别?
如何变外在驱动为内在驱动?
为什么引子部分提及的那些刘一明的现象,引起热潮?
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怎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
为什么培训比读书贵?
显性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区别和学习方式?
为什么知易行难?
为什么有些道理听到别人说总是那么熟悉,好像自己早就知道了一样,却从没说出来过?
《这样读书就够了》已经预热了很久,这几天陆陆续续很多人分享笔记,这本书对学习者进行了划分,高级学习者的一个核心关键就是“体验+反思”,而要做到这点,自我提问是最好的方式,那么,励志成为“高级学习者”的小伙伴们,你在看这本书时,问过自己几个问题?
今天的作业来了,对你看过的内容,提出两个问题,并给予回答,作业放在评论里,我们的整理团队会进行整理并公布。
1. 大框架问题
1.1.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学以致用与质疑。
以“有用”为目的,为了改变行为。
兴趣和提高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越高,想做的事成功率就越高。
提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要有选择性的选择书籍,有些书籍的方法可能会过时。
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使得生活更加快乐,家人和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即所谓修身齐家平天下也。(非常高尚!)
1.2. 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运用R.I.A方法(假说演绎法):R是阅读图书,I是拆书人进行引导,把书中的内容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提取成为观点和建议,让读者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A是读者把从书中提取的观点、建议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扩张式——旧瓶装新酒,用新的知识去适应原有的框架——在学科为中心的课堂学习中,采用扩张式学以致用。重构式——为新的知识重新构建框架——在自我提升学习中,采用重构式学以致用。
习惯的重要性,比如保持阅读的连贯性。
学会提问,每一章内容与实际链接,自己遇到是怎样处理的。
保持好奇心,对一个问题可以深究到底,层层深入问为什么。
“左右手互博”法:关于一个话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进行解释,再质疑,再解释,直到一个全面且合理的解释。
可以按照这个顺序依次进行:
从实用类和理论类图书开始,边看边使用便签法;
参加拆书帮的现场学习活动或其他类似的学习活动;
读一本书之前,可以先看看有没有人拆过这本书,自己先读,然后看别人是怎么拆的,和自己的区别在哪里。
按照书籍类型进行不同的读书方法:
实用类图书: 拆书家要做的是考虑 为什么这么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这么做了之后 会如何(学习总是意味着要改变自己以前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以得 让人知道这样做后有什么好处)。
理论类图书: 找出作者的主要结论 总结核心观念 转化为建议 ①谨慎地理解原文含 义,不要断章取义 ②充分了解作者给出这个观点和理论的背景,同时思考自己所处实 际状况与作者背景有哪些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③以上两个,再给出实用性建议。
1.3. 如何将书籍内容应用与实践?
读书前确定读书的目标。
筛选对提升自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精要主义)。
总结全书重点;结合观点,反思自我;实际运用,如果无条件可以假设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以往读的书与工作的经验进行反思。
运用便签读书法进行自我反思。
1.4. 本书带给我的收获是什么?
“拆书”这种思维。
不用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了,并且让我主动思考自己当下的问题,从书中挑选对我有用 的部分来读。
学了马上能用到,增强读书兴趣。
社会影响的三种类型。
一份正式的回报应包含:事实、观点、建议和预测。
解决问题三步法:先主动发现问题,再提出假设,最后验证。
我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1.5. 为什么以前读书非常的吃力且看不懂?
以前是应试考试的学习思路,学习的主体不是学习者自己。
没有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也没有反思自己以后该如何做,即没有进行升华。
因为看书没有目的性,特别是对于致用类型书籍。
因为只是被动的接受作者的观点,自己并没有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多问几个为什么。
1.6. 以前知道“拆书法”(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做到呢?
缺乏实践机会。
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一知半解。
没有人带动。
以前的阅读类型,除了课本外多为文学著作,不适合使用拆书法。
1.7. 生存余力为什么这么重要以及如何寻求它?
重要性:
生存余力很像保险,可以很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更好地承担风险,能够从事各种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也更有可能进行学习。所以说保持一定的生存余力就可以更好的防范风险。
寻求方法:
提高生存力量,必须专注自身价值的提升,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生存负载过量,更大的关键还是在短视效应上,把自己放在更大的环境更长的时间来看待问题,改变思维模式。
利用优先级,放弃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来减少生存负载。
1.8. 高级学习者是怎么样的?
高级读书者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联系+练习。联系以前学到的知识,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练习新知识,完全掌握后尝试在其他领域使用,以达到实现跨学科攻击。
体验–反思是高级学习者的要求,它的核心就是要把书中的理论和个人的经历联系到一起,然后内化为自己的储备。
2. 小细节问题
2.1. 多提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为什么?
因为提封闭式问题会把人聊死,并且封闭式问题会阻碍思考的延续性。
2.2. 为什么会受环境影响?环境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控制点在外,过于的注意关注圈,抱怨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其实环境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是自己放任自己的消极。我应该尽量将控制点放在内部,不要因为消极的环境而影响自己。环境可能会有影响,但变成什么样的决定权在我自己手中。
2.3. 如何学会独立思考?
不停的发问,不停的探求潜在的假设;
结合自身经验,多分析推理。
2.4. 为什么“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会这么盛行?、
因为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自己能够从读书中收获到什么,也许只是跟随这某大牛说什么书好而去读,或者跟风去读书,而没有想到读书是为着自己负责。因此才会衍生出很多“为什么读完就忘”之类的问题。
2.5. 如何做到在对自己的心理进行简要拆分,调节自身不适情绪?
利用拆书法,找出症结所在;寻找自身的真正认识,并针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试图找到合适的排解方法
分析反思:
可能过于苛求,减少相关的念想
把自身放置于不平等的相处地位,需要同时平等衡量相关得失,并去转移注意力
不人云亦云,但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只有当自身的信息更为充分才能更好的调整自身心态。
2.6. 为什么自身总是出现书籍知识的反刍?
没有理解自己对书籍的要求目的。
书籍拆分不足:总是尽力做到理解,但理解过后是漂浮于心理表面,没有沉入水低。认识并不等于实际能力。
解决办法:
同时进行简要拆分与认知改变,实践大于答疑。
保持自身临泰山而不崩的心态,心理暗示强于主观认知。
无论输出大于闭门造车,有交流的机会才是最高效率的提高途径。
2.7. 如何让自己显得专业?
注重事实,关注细节。说话做事模糊不清会让自己显得非常的不专业,让人觉得你好像也并没有什么能力。细节决定一切,才是专业与认真的体现。
2.8. 现今学习类公众号盛行原因?
一个原因确实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众人提供创业机会。细想公众号文章的论述和案例也是最主要的,不也正是让读者的经验与知识产生联系,加强“I”并且评论区的留言也符合了“P2SP”模式。
2.9. 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中自我导向和内在驱动有什么区别?
自我导向更强调学习的过程,成人主动参与学习,采取P2SP的学习方式,而非被动接受。内在驱动更强调学习的动机,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自己根据需求去学习,而非因为外部的约束。
2.10. 如何变外在驱动为内在驱动?
内在驱动是我要学,那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树立目标,即认识你自己,这个可以借助心理学,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第二是培养兴趣,及时反馈,如拆分任务,自我激励。第三就是多实践,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2.11. 为什么引子部分提及的那些刘一明的现象,引起热潮?
刘一明们,确实对于所培训者有所影响,不过热议的本质在于“高价”。然而价高与否,又取决于实际的价值。目前,我的最大体会是输出,要有输出。而且输出要合理,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到,用到的才可以说是学到了东西。输出太重要了,思维的惰性,以及虚幻的感受,总是会欺骗自己。而真正能输出的,才是最终的结果。
2.12. 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怎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
照我目前的理解,好的故事首先要有内在可以理解的逻辑,其次,故事的画面感要强。锻炼讲故事的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要接收反馈,根据反馈调整。
2.13. 为什么培训比读书贵?
成本上,培训需要场地,推广以及人工成本;而读书只需要一本书的价格;
好处上,培训能够更加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扩宽人脉,应用也会更加的生动与容易;而读书如果不掌握到正确的方法,那么即使知识点比培训内容多,那么也是无用功。
2.14. 显性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区别和学习方式?
显性更类似于黑话或者行话 的说法。属于组织团体中特定环境下的知识。 经验知识更类似于张三丰短时间内教授张无忌一生所创太极的故事中的智慧,我教你功夫,然后让你全忘掉在去对战。 招给你,然后让你忘了,再让你去破招。不让招式禁锢住你。 回到我们自己,经验肯定必须有,但是禁锢我们脚步的理由。你不能在冬天穿着背心去遛弯,而是在不同环境中改变自己的应对方法。
2.15. 为什么知易行难?
因为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只是一知半解;以及自己没有思考过知道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并没有用长远的眼光考虑问题。同时也有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行动力执行力低的原因。
2.16. 为什么有些道理听到别人说总是那么熟悉,好像自己早就知道了一样,却从没说出来过?
因为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问题。我关注着各种鸡汤,各种成功学,却忽视了自我提升这一环节。我没有吸收归纳的环节。这是我多年来阅读的弊病,学术性的书我更容易关注这个方法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我总觉得方法看过了就会了,实际上我没有归纳没有总结没有吸收,从没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