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主观都显得莫名其妙
批评的声音
有一个故事,说楚王丢了一把弓,手下人要去找。楚王说,丢弓的是楚国人,拾到弓的也是楚国人,不必去找了。
这原本是很有格局的一件事。但孔子却批评说,楚王的胸襟还不够。他认为,何必拘泥于楚国人呢,把拾到弓的“楚国人”改成“人”才更有格局。出于儒家“仁”的思想,孔子追求的是天下人平等。
作为道家的老子,认为连这个“人”也没必要有。在道家看来,遗于四野不必找回,藏弓于人不如藏弓于天下。
到了佛家,则否定这一切。什么楚啊,人啊,丢弓啊,全是执念,应该放下或忘却这些,这样更符合佛教“四大皆空”的理念。
批评是有立场的。我觉得,即便是一个公平的立场,必然也会带着批评者几分自我的色彩。或者说,这些批评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公平的。
当然了,没有自我的批评,算不上真正的批评。自我,保证了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而批评,又强化了这个自我,使他愈加与众不同。
有立场,难免就会有偏颇。往大了说,有些批评会含有意识倾向、宗法倾向,词尽处机锋四方八面。往小了说,有些批评会直接带着批评者的态度、情绪,情切处便可窥见内心的小九九。
海瑞不怕死,曾经抬着棺材去骂嘉靖皇帝。明朝的言官们,好多都是不怕死的主,不管领导高兴不高兴,觉得需要批评就直言进谏。也因此,明朝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一个不错的朝代。
朋友在一个小单位,他有个同事,本不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但总是在领导面前言他的是非。朋友纳闷,怎么这个人脾气变了。后来,朋友的中层领导的职位丢了,这个同事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从前,云清风淡。再小的单位,因为有利益,也会乌烟瘴气。
有人批评是一心为国,有人批评是迂回为私。从这个层面上讲,批评分为两类,用心的批评和别有用心的批评。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有时候,你都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到底图什么。
这个世界,大凡事理解释不清的,必然归属于阴暗的人性。
有批评的声音,也许心情会疙疙瘩瘩的。但听进去,就可以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掀开所有的蒙蔽,纠正自己,砥砺前行。
当然了,若周遭没有批评者,会活得很舒服。但问题是,有时候,你也会为此而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