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樂觀
中國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余智先生於《聯合早報》發表一篇《余智:中国应该选择战略转型而不是贸易战》。大意在文章第一段便很明顯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正确策略,不是与对方争锋相对地打贸易战,而是借此机会,将外部压力转换为内在动力,果断实行战略转型,调整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发展战略,积极扩大内需,这样做更符合中方的自身利益”。
我不知道余先生所講的“与对方争锋相对地打贸易战”是否就是指中國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至6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特别关税,并对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施加限制”的時候,作出的“有限反制”,即“宣布将对从美国进口的价值3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如果是那也就十分悲哀。因為,連最起碼的態度都放棄吊的話,你覺得糜國會好好與我們說話嗎?其他國家不會也學著糜國那樣搞出點什麽花樣來,好讓我們給予更多的利益?如果余先生所指的並非這回事,祇是不希望中國擴大反制措施而已,那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按中國的“有限反制”看來,沒有打貿易戰的強烈願望。除非,糜國給臉不要臉,那纔會繼續推出新的反制措施。
另外,余先生希望中國藉此機會實現戰略轉型的想法很好,不過,這種想法老早就已經有了,祇是一直都難於實現。為何?估計是轉型過程中如何安置從出口轉型過來的那些多餘的產能,甚至是那些富餘的勞動力(大面積的失業,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承受的,何況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國?)。但余先生相對來說很樂觀,其開出的一劑猛藥——“推动人民币适度升值、缩减生产补贴与出口退税,这两个政策措施应同方向使用、形成合力”。如果真實行,那麽祇剩下屈指可數的那些大型企業,尚可以在國際市場生存。這是將中國中小型出口企業往死裡趕的節奏。其結果,必然是中小型出口企業被迫轉戰國內市場。然而國內市場需要的是國內足夠的需求與購買能力。對於此點,余先生的說法是:
“‘出口促进战略’的调整给中国出口企业的销售、就业带来负面的冲击,应该也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解决。首先,中国目前部分出口行业的国内需求看似饱和,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出口过多,导致国内供给较少、价格太高,消费需求不足;如果减少出口,增加国内供给,降低价格,仍然有很大的内需增长空间。其次,即使部分出口行业的内需达到了饱和,政府也可以通过适当政策,引导这些行业的剩余劳动力向其它行业转移。”
這種說法是存在一定的邏輯問題的。如果“国内供给较少、价格太高”,那麽原本想做出口的,也會轉而在國內銷售,因為國內銷售還不涉及出口報關與收匯等繁瑣的事。無論從成本與時間考慮,還是溝通默契上,都要比做出口要優勝得多。何況所謂的“退稅”,優惠的往往不會落入國內企業口袋中,而是落入外國採購企業口袋之中(不然,你不夠便宜,人家還真不一定要你的產品)。如此一來,國內的供給就會上升,價格就會回落,很難長期出現余先生所說的現象。換句話說,國內需求“當真”飽和,而不是“看似”。
需求飽和,購買能力又如何?由於國內需求“當真”飽和,所以,那些中小出口企業面臨倒閉,員工面臨失業。沒有了收入,試問購買力能好?
余先生是過於樂觀了。經濟轉型不是一蹴而就。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