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如何说动别人,采纳我们的意见?

2019-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吟游之狼

那些在会议中总能做到一语中的的人们,往往能够在一瞬间找出讨论陷入停滞的原因。当会议缺乏逻辑框架时,他们能够迅速提供讨论的视角;当处于不同立场的人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能够改变对方看待论点的视角,把它们纳入讨论的框架中;当某些人开始讲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时,他们能够巧妙地推动对话的进程。     ——《精准表达 : 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

这是最近看的一本书里,最打动我的一段话。甫看到这段话,内心就在疯狂叫嚣:没错!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逻辑严密,能把混乱的事物整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还能取得众人的认同和信任,在胶着和一盘散沙中开辟道路。

对“逻辑”这个词一般会有两种模糊的印象,一种是硬核的逻辑学,精确、系统化;另一种更加宽泛,也没那么严密,指在生活中整理语言、说服别人的能力。这里我暂且用硬逻辑、软逻辑来区分,我猜关注这道题的诸君更多是指软逻辑吧。

虽然说是说的逻辑<思维>,但光想肯定不够,还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说服、打动别人,让别人采纳。这才是我们没说出来的真正目的。

市面上很多讲软逻辑的高分书,比如其他答主推荐的《金字塔原理》、《麦肯锡教我的XXXX》系列等,作者都是咨询行业出生的。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这项能力刚好是咨询公司吃饭的家伙。最近看的这本《精准表达》的作者高田贵久也是如此。他在书中分享了许多让提案被采纳的技巧。

当然提案不光是工作中的方案,大学里写的report、商量五一去哪玩、跟别人安利电影……大大小小,都是提案,核心是共通的。把这些技巧融会贯通,在哪都能用上。

《精准表达 : 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

如前文所说,软逻辑的目的是说服别人,在逻辑的严密性上相对没那么严苛。记住一个前提,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说服别人,那逻辑合理与否就得交由对方判断。逻辑组织得好不好,要看对方能否接受,并非绝对,不要执迷于逻辑本身。

逻辑是什么?逻辑是把语言合理地组织起来。而组织方式有两种:纵向、横向。

纵向逻辑是因果链,A→B→C。

横向逻辑是总分关系,A是整体,由A1、A2、A3组成。

1、纵向逻辑

如果别人质疑“真是这样吗?”,就说明纵向逻辑薄弱,因果关系不严密。

1)纵向逻辑薄弱一般有三种原因:

①没把话说全,想当然觉得别人明白自己省略掉的隐性前提。

我说因为A1,所以B。但潜台词是因为A1、A2、A3,所以B。

后两个没说,是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太熟了,以为其他人也都明白。但如果其他人和我背景不同,很可能无法理解我的逻辑。

——百姓无粟米充饥。(隐性前提:粟米是所有食物里最易得的。连粟米都没了,其他就更不可能有了。)

——何不食肉糜?(皇帝的认知中没有这个前提。)

解决方法:审视自己因果链中的前提,找出那些心中有、但没说出口的隐性条件。

最简单的方法是多听与自己前提条件(经历、价值观)不同的人说话,如果没有,就设想这样的人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

咨询公司能揪出客户公司的弊病,就是因为作为外人,不知道客户公司内部共享的前提。而那些隐性的前提,常常会混淆视野。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以偏概全,把性质不同的事物混为一谈。

我说因为A,所以B。但A范围很大,包含A1、A2、A3。A1能推B,A2、A3不能。

部分人眼中同类型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截然不同。大家反感的性别标签、地域标签大都是这种谬误。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刘下惠:(✧◡✧)

柳下惠:???

解决方法:多问问自己:是否应该把这件事先细分,再讨论?

③强加因果,把偶然必然化。因果链不一定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解说太跳跃,导致别人没听懂。

——斋沐焚香再抽卡,必中SSR。

——醒醒吧,玄学救不了你。

——X国灭亡是因为丢了一颗铁钉。

(背后思路:X国灭亡←输了一场战争←殁了一位将军←失了一匹战马←掉了一块蹄铁←丢了一颗铁钉)

解决方法:从头到尾地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破坏因果关系?想象具体情境中最坏的可能,就能发现阻断因果之间联系的主要因素。

解决掉这三个问题,基本就能解决“真是这样吗?”的质疑。

但是,还记得我们的目的吗?我们是要说服别人,而不是参加逻辑大赛。如果表达方式不恰当,对方拒绝接受,那逻辑再严密也无济于事。这里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不同人做出不同程度的说明了。

2)根据对纵向逻辑不同的理解程度,可以把我们的说服目标分为三类:

①想太少的人。

这一类人依靠直觉,不会纠缠细枝末节。如果我们说明得太细,可能会被当做诡辩,或者使对方不耐烦。面对这一类人,我们可以配合对方的直觉,跳跃性讲话。

——我们去这家餐馆吧,挺好吃的。

②想太多的人。

这一类人不会放过细枝末节。面对这一类人,我们需要详细讲解自己的逻辑,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具有说服力。

——我们去这家餐馆吧,味道不错,价位合适,又卫生,服务态度也好,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很近。

③理解深入,且抓重点的人。

面对这一类人,说明起来相对简单。先主次分明地把重要部分解释清楚。如果对方提问,再针对性详细说明。

——我们去这家餐馆吧,好吃,环境也不错。

——远吗?

——不远,走过去就几分钟。

总结一下:纵向逻辑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薄弱,别人就会质疑“真是这样吗?”

因果关系薄弱的原因有三个:没把话说全、以偏概全、强加因果。

自己理清逻辑后,还需要针对不同人做出不同程度的说明。

2、横向逻辑

如果别人质疑“仅仅如此吗?”,就说明横向逻辑薄弱,总分关系有遗漏或重复。

其他答主也说了,总分关系的理想状态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麦肯锡提出的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想实现MECE状态,需要三个步骤。

①定义整体,把语言拉到一个频道。

总分关系,先要有<总>。但不同人对整体的定义是不同的,大家各说各话,语言不在一个频道,MECE就无从谈起。

什么叫没在一个频道呢?

一是立场不同。

比如讨论要不要扩张产品线。

A站在销售人员角度,视野相对狭窄,前期产品销量好、口碑好,就觉得应该扩张。

但B站在管理层角度,还要关心公司战略布局、投资者印象、市场大小、利润空间……不能光凭销量和口碑,就做出判断。

解决方法:倾听对方的发言,确定对方在以何种立场思考问题,再阐述自己的立场,使双方达成一致。

二是切入点不同。

比如都在说苹果。

A把苹果作为食物展开联想:味道好、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易保存……

B从视觉上展开联想:圆滚滚的、色泽艳丽、黄金比例……

更甚者,C说苹果手机真好用,D说椎名林檎的歌真好听……

解决方法:确认对方设想的是何种场景。在吃苹果,还是看苹果?用苹果,还是听苹果?

②消除遗漏

避免遗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现成框架,比如写作的4W1H框架,战略管理的3C模型,竞争的波特五力模型,营销的4Ps理论。这些框架经久不衰,自然是经过时间检验的。需要提醒一点,就是使用既有模型时一定要弄清该模型的适用场景和前提条件,不要张冠李戴。

如果没有现成框架,就需要发挥想象力,构建新框架了。《精准表达》的作者高田贵久提出了“六维度的想象力”,在脑中模拟具体场景,想象这六维的流动,就能找出各种因素。

③消除重复

判断两个概念是否重复,可以借助数学里集合的观念。

将A、B两个概念分别标注是&否,排列为2x2的表格;

判断表格里的4种情况是否存在;

将{A是}、{B是}的情况分别视为集合,看两个集合是否包含、交叉;

若B包含A,A与(B-A)必然相互独立

找出(B-A)是什么

比如:判断“A- 大家认可我的专业度”和“B- 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两个概念是否重复。

如图操作后,发现{A是}包含情况II,{B是}包含情况II和IV,那么{B是}就包含{A是},两个概念有重叠。

下一步就是找出(B-A)是什么,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但并不专业,换言之,负责带领团队。

“A- 大家认可我的专业度”和“(B-A)- 负责带领团队”,这两个概念就相互独立了。

做完这几步,就可以让横向逻辑达到MECE状态,不会让人质疑“仅仅如此吗?”了。

总结一下:横向逻辑是总分关系,总分关系薄弱,别人就会质疑“仅仅如此吗?”

总分关系的理想状态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所谓的MECE。

想实现这个状态,需要三个步骤:

①确认彼此的立场&设想的场景,把语言拉到一个频道,统一对整体的定义

②消除遗漏。可以利用已有框架,或运用六维想象力搭建新框架。

③消除重复。可以用集合的方式,判断概念间是否重复,并找出不重复的概念。

3、金字塔结构

将严密的纵向逻辑、横向逻辑组织在一起,形成了类似金字塔的结构。这个就是我们用来说服、打动别人的框架了。

但空有其形不得其神的金字塔并不具有说服力。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就回到前面说的,需要好好打磨我们的横纵逻辑了。

如果喜欢请点个喜欢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