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执着也许是一种心理缺失
喜欢买鞋子,并不一定高档,但只要自己喜欢,都有想要据为己有的冲动。对于传统的皮鞋我没多大兴趣,一年最多也就穿一两回,而且感觉跟我个人的风格不搭,有个一双就够了。而对于休闲运动系列,真的有种看一双就想买一双的想法。登山鞋、徒步鞋、慢跑鞋、羽毛球鞋、篮球鞋、板鞋、休闲鞋、帆布鞋,工装鞋等,基本上每样都有一两双。光是cat的工装鞋,高帮,中帮,低帮各一双,有时候看着也是够了。其实有些鞋子一年估计也穿不上一次,仍在角落里起了一层灰,但有确实不舍得扔了,总是感觉鞋子还很好,扔了怪可惜,送人别人也不一定要,那就留着,说不定哪天就能穿了。有时候真的搞不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对于痴迷于买鞋子这件事情,以后有些不能理解自己。直到有一次看了一篇杂志上的文章,才慢慢的明白自己这种心理的形成原来是有深刻的原因在里面。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上海CBD有一个年轻的女白领,月收入不错,属于小资类型。她有一个癖好,就是特别喜欢买袜子,而且一定是要白色,纯棉的袜子,一买就是一大打,而且每双只穿一次,穿后就扔掉。当时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后来通过心理医生她才明白个中缘由。在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基本上一年一双鞋子,从头穿到尾,袜子也是一样。在青少年那个阶段都比较好动,袜子非常容易破。而她的袜子是补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只有露出鞋子部分是原来的布料了,其它的部分全是各种补丁。有一次学校体检量升高要拖鞋测量。她深刻的记得那一次她是多么的尴尬和羞愧的脱了鞋子站在测量器上,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所有人都在嘲笑她的袜子,在那个爱美的年龄段,她简直羞愧得无地自容,那是比死还要难受的时刻。她不知道她最后是怎么走下去的。她只记得那一刻的羞愧和屈辱永远的留在了她内心深处,让她在后来的时间里,内心里总有一种自卑感。后来她不断的买袜子,潜意识里只是为了填补内心里那个曾经自卑的心理,那仿佛是一个无底洞,让她在今后即使富足的时候,仍然无法打消内心里自卑感。
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也曾因为家里穷而买不起好鞋。经常是一双鞋子鞋面还好好的,但是鞋底早就破洞了。晴天还好,垫块纸片就行了,一旦到了雨天,整个脚又湿又冷,非常难受。那时候最大的希望就是家人给自己买一双回力运动鞋,因为在那个时候回力是学校里价格最贵,最耐穿的鞋子,一双基本上能穿一年(并非打广告,而是儿时记忆)。在我家,有两个孩子需要上学,因此父母负担很重。父母能供我们吃饱穿暖,有书读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因此一双好鞋基本上是那个阶段最大的梦想。在儿时曾经为此怨恨过父母,但是后来已经能够理解他们了,因为站在当时的家庭环境来说,这基本上是不现实的,他们已经尽了作为农民最大的努力去付出了。
只是这个事情最后带给我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观察别人的鞋子。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我第一眼先看他/她的脸,接下来就会看他/她的鞋子。记得大一的一次聚会,喝多了,一堆同学扶着我回来的,大家坐在宿舍前的草坪聊天。他们故意逗我,问我他是谁,其实我当时确实是有些醉了。虽然我没看他的脸,也没去辨别他的声音,关看他的鞋子,就说出了他的名字。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问我说,你不是醉了吗,怎么知道。我说我只认鞋,不认人。这事后来还成为了一个趣闻,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尴尬的。
对比前一个案例,发现其实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儿时,我们曾经在某一个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完全缺失的。这给我们的内心埋下了一个缺失的种子。这个种子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的长大,并且强化它的影响力。等它完全长大以后,它就开始通过各种潜意识来影响我们现实生活,左右我们的行为取向和判断,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做出了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实现在很多人的一些奇怪的行为和心理,很大程度都是在儿时因为缺失或者其它因素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导致的后果。我们越是对某件事情执着和渴望,说明我们曾经的内心是极度缺乏这方面的内容的。回想到这里,看来应该好好去看看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了。也许里面能够带给我一些更为全面深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