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将朝王章(三)名不正则言不顺《孟子大义考》
2022-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震词
天下有至尊者三,爵禄为一,年长为一,德行为一。朝堂之上,尊卑既分,莫如以爵位为重;乡党之间,长幼有序,莫如以年长为重;至于辅世长民,要在人心,莫如以道德为重。今王有其一,而吾有其二,何得而使王而轻慢我哉?孟子以道自重如是。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我非以此尊大,只因欲有所作为的明君,必屈己尊贤,故必有不召之重臣。于紧要政事之谋划,必往赴造访,以示其诚,尊贤与图治之心一。尊德乐道如此,非如此不足有为。尊德之心失,图治之心亦倦怠。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商汤之于伊尹,先从学于伊尹,然后聘为右相,凭借伊尹不劳而成王道;齐桓公之于管仲,先从而学之,后拜相唤为仲父,也能不劳而成霸业。今天下诸侯,疆域与德行一般而齐,而莫能有谁可尊崇于他人者,其道理无他,皆因君主喜好为教于臣,不好为臣所教。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伊尹、管仲皆为不召之臣。管仲犹且如此,而况于不屑为管仲者而可召?夫子是也。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人君治国,兼听则明,以已自重而视臣子皆为待教之犬马,则陷于暗蔽而不知。所以圣君皆虚心纳谏。孟子以道自重非私心,盖因孔子为政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王礼敬贤臣,贤臣得逞其志,有了君王的支持和背书,而后政令得行,王霸可成。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