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点医生的话该多好!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天气好,父亲状态也好多了,但嗝还未止住,这两天喝柿蒂水也自觉点儿了,终于承认它是药了,可是我觉得症状已重,治住不容易。
如果从一开始见轻时就一直喝柿蒂水,恐怕嗝就止住了。倔倔的父亲硬是不喝,尤其夜里一夜打嗝硬是不叫医生,说是“怕麻烦医生”。到早上还不喝柿蒂水,我看他难受,不住给医生说,一说,医生就让打针,又加吊瓶。刚来时只输了4瓶,可这一晌儿,又加了一针,输了8瓶。输完,还是打嗝。
我强着让父亲又喝了一点儿柿蒂水,到吃过午饭,一下午都不太难受了。
下午弟弟来,我让弟弟也劝劝父亲多喝柿蒂水。医生说像喝茶一样,能喝尽喝。昨夭姑姑来看望,父亲心情好,中午刀削面吃的不少,父亲也没什么不适的感觉。饭前、饭后、晌中,竟还自觉喝水。昨天、今天不打针了,输液也少了2瓶。
哎,如果刚开始父亲能遵医嘱该多好!
刚才问了医生,多个医生都说打嗝是隔肌痉挛,但原因很复杂,仪器检查也很难看得清,不行的话做个CT。前一个医院说做核磁共振,但这儿医生说肺部不建议做。
可我在那个医院里问这里的医生,他说的一种针,那医院的医生说没有;他又说的“胃腹丸”(读音),那儿的医生说不能用,说用了影响消化。即使喝柿蒂水,那儿的医生也说怕便秘,他们主要用针灸、艾灸。
不知道他们谁的对,我只认治住病的这个。我觉得县医院还是比那个医院的医生“见多识广”,能控制住病吧。首先现在父亲的嗝轻了。
前天,邻床又来一重病号,轮椅推着,略一动,啍哼嗨嗨的难受。看面容应年龄不大,但极度瘦,他儿子说在家已好多天不吃饭了。话也说不清,发出夹嗓子的唧啊声,听着都叫人很难受。听护士说的样子,身上已有板烂处,即生褥疮。按老民俗说法,这样的病人已近离世那一天了。
但是,来了后,医生尽力救治,我听到女护土在耐心地指导他孩孑给他护理的要点:定时翻身。
让孩子去买什么褥纸,来贴敷到腐烂处,又用一个小架子放他身子下,即不让一直平躺床上。隔多久取出,再隔几小时翻身,隔多久换。还有尿不湿什么的。
于是,这两天,除了总是如星穿梭来往的挂水、打针的护士外,一直有一个胖胖的护士不时地来看看那个人的身下,亲自给他铺垫什么。今天看了看那贴纸说:“先不用换,纸不湿,边也没卷呗。”
我想:垂垂之病,危在旦夕,家人只是尽点心意罢了。
不料,今天早上我来后,竟听到那人清晰的说话声,气色也回转不少,眼睁得大大的,一会儿睡着了,也是平静均匀的呼吸声。无论他究竟还能活多久吧,首先这一会儿就舒服一点吧。
我仿佛看到他的一点生的希望:我听到过褥疮治好的事例,也希望他能在现代的医院里能得科学护理和治疗,能够创造奇生命奇迹。
结合父亲的情况,我觉得人们一生病进医院,大多心情很忐忑。其实,如果真心里没底的话,就把自己交给医生吧。一个不见效可以换一个医生,一个医院不行可以换个医院。总之,既有病,就不能不相信医生。一旦有了改变,就应遵医嘱,自我严格要求,针对生活小细节注意保护保养,如吃饭适度、穿衣保暖,按时吃药,少吃多餐等,切切不可逞强随意。只要保持小病不犯,大病专治,痊愈恢复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