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主题曲被举报崇洋媚外,领导要求换掉许镜清,杨洁霸气回怼
1986年,《西游记》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就引发了观众们的追剧热潮,如今37年过去,光重播就有3000多次,让人百看不厌,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但经典的诞生并非偶然,这部电视剧背后制作的故事,比这部剧本身还精彩,也让人感动。
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这部25集的电视剧,却整整拍了6年之久,放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
不少剧组人员回忆说,当时拍了一遍《西游记》,感觉就如同取了一次真经,其中的艰辛程度超乎外人的想象。
为了寻找合适的取景点,杨洁带着剧组走遍30多个省,甚至还去了一趟泰国,堪称取经之路。
同时,当时的特效技术不足,很多腾云驾雾的打斗戏份,制作下来实在不易,包括红孩儿火烧孙悟空,那都是真烧。
除了技术跟不上,整个剧组的制作经费也捉襟见肘,只有区区600万,放在今天动辄三五个亿的制作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有限的制作经费,这就导致许多演员都是一人“身兼”多个角色。
像六小龄童除了演孙悟空,还是车迟国老道长,也是姨婆,寺院小和尚,以及金兜山小妖怪。
最多的是一个叫李建成的演员,一个人更是出演了20多个不同角色,妖怪、凡人、太监、山神全演了一遍。
写到这里,必须要浓墨重彩说一下《西游记》中的配乐,像《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云宫迅音》等朗朗上口的经典曲子,全部都是作曲家许镜清老先生一人创作的。
而关于电视剧的配乐,还有不少曲折经历。
当初,杨洁导演为了给《西游记》配乐,先后找了七个作曲家,结果都未能让她满意。
直到有一天,她听到许镜清作曲的《欢乐的花果山》,这首曲子融入了西方电贝斯电吉他,大胆前卫的曲风很符合西游记的精髓,瞬间让杨洁眼前一亮,当即拍板许镜清成为作曲人。
许镜清来自山东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音乐的追求和向往。
他从小就喜欢拉二胡,后来中学毕业后,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一番艰苦奋战,终于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
只不过他毕业后,被打发去农业电视中心给动物配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直到1983年,一通电话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这通电话就是《西游记》剧组打来的,让他写这部剧的片头和片尾曲,对于常年配音的许镜清来说,这并非什么难事。
不过,等到他真正坐在桌子前谱曲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低估了事情的难度,看着他那抓耳挠腮的样子,连妻子都忍不住吐槽说,你写个东西,感觉比女人生孩子还难似的。
灵感枯竭的许镜清也只能承认:可不是嘛,你生孩子是肚子里有孩子,我现在啥也没有。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能躺平,毕竟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怎么也要想办法去完成才是。
于是乎,他日夜琢磨西游记里的每个人物,思考怎么写出气势磅礴又别出心裁的曲风。
就在他左思右想时,突然看到一群民工敲着饭盒从他家窗户前路过,边走还边哼着小曲,这种随性自由又放荡不羁的精神,不正是孙悟空的真实写照吗?
灵感像电光火石一般突然蹦出来,许镜清立马趴在书桌上把这些旋律写下来,西游记经典片头曲《云宫迅音》就这样诞生了。
可当《西游记》播出11集之后,遇到了一个大麻烦。
北京日报点名指出,片头曲《云宫迅音》过于西洋化,不适合中国名著,当时人们思想普遍保守,许多人都对这首西洋电音表达不满,央视台长王枫更是专门开会要求换掉许镜清。
理由仅仅是,中国的电视主题曲为何要用西洋乐器,某些专家还说这是对名著的亵渎,说是没有时代感,也没有地域感?
面对这样的质疑,杨洁导演一下子就火了,霸气回怼道:“这首歌曲是《西游记》的灵魂,换掉它就等于毁掉了这部作品。什么叫时代感,什么叫地域感,你这个神话要什么时代感,你哪个时代的?”
好在导演杨洁的强烈坚持,许镜清才被留了下来,《云宫迅音》最后得以被保留下来,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这场风波,其实是传统审美与现代创新之间的一次碰撞。
在音乐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新的音乐元素和风格不断涌现,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86版《西游记》之所以经典,就在于每个人,从导演到演员再到作曲人,都是兢兢业业用心在打磨作品,所有人万众一心才成就这部旷世经典作品。
最后,向经典表示致敬,向杨洁导演和作曲家许镜清以及所有为这部剧付出的演员和制作人员致敬!
——END——
在别人的故事里,品味自己的人生。
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