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母亲不识字,但会讲故事。讲故事在枞阳的乡间土话里并不叫作讲故事,叫“谈文”,与平时闲话家常叫作的“谈白”是相对的,望词生义,生动至极的乡间俚语。就像母亲浓浓的乡音里缓缓流淌出的一个个生动至极的小故事。
母亲讲故事,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在农忙时,为了哄我们几个孩子能安静地围坐在她身边帮衬着做些手便事,例如扯棉花,剥豆子,收花生什么的。中间放着做事时放置东西的小物件,母亲和我们围成一圈。这时候的故事多以神怪猎奇类为主,是为了能高度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以免我们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打瞌睡做不了事。那些故事,既有上天入地神仙鬼怪世事轮回的,也有鸡鸣狗盗奖罚人间善恶的。这样的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可见一斑,母亲担心我们打瞌睡的心思真是大可以省去。但也有适得其反的时候,譬如故事过于生动,情节悬念丛生时,我们便会一致停了手,抬了头齐齐的望向母亲,一眼的期待:怎样呢?接下来怎样呢?母亲此时似乎也忘记要提醒我们不能停手了,换作一脸的成就感,卖着关子将余下的故事续完。
但实际上,每次最先打瞌睡的一定是母亲——做了一天重体力的田里活,她实在太累了。而少不懂事的我们却完全沉浸在她讲的故事情节里,常常用急切的语言催促着她快快讲完全,一个个故事便在我们的期待里,母亲的强打精神里断断续续地日渐拼凑完整了。那些缓慢的不复返的旧时光,在许多年后看到木心的《从前慢》时,常常心尖弥漫起温柔一片,眼角却莫名地湿润着。
母亲在另一种情况下讲的故事就完整精炼多了,那大多是一些教育寓理之类的小故事,一般会出现在生活中对我们说教时。母亲的记性好,脑子转得又快,故事信手拈来寓理育人又恰到好处。如果我们懒散了,互相抵赖推诿着不想做家务时,便有母亲告诫我们要勤劳不要懒惰的小故事响于耳边;当我们长成少年渐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时,母亲会未雨绸缪地讲些警示我们长大后要走正道不要投机取巧的小故事;还有许多激励我们遇事多思勤想学聪明人做事的,要懂得保护自己的故事;当然,也少不了教育我们姐妹弟弟四个要团结相亲相爱的故事……
因为母亲的这些故事,小时候走路上学时,我的身边总少不了围着几个想听我讲故事的同学,而我的作文表达,从开始的语言流畅到后来的内容丰富生动,以及现如今的依然保有着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追求,这一切追根溯源应该都是得益于我的母亲。得益于我那识不了几个字,却积极向上、知情晓理、心怀希望的母亲。
去年夏天,母亲带着小侄儿来闽与我们一起过暑假时。晚间闲聊,我和她说起这些小时候的事,真恳地夸着她故事说得好,娓婉地表达着对她那样教育孩子的肯定和感激,一向雷厉风行自信满满的母亲倒有了些羞涩。忽然有些心酸,一路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的我们,一向习惯接受着母亲的关爱鼓励夸奖长大的我们,可曾认真的、用心地去夸过她——在她的容颜日渐苍老时,在她的动作日渐迟缓、步履日渐蹒跚之时……
后来,当母亲在我的鼓励下,把她那些曾经讲给我听过,陪着我成长的小故事又一一地讲给了小侄儿和我的女儿听时,在小侄儿和女儿的认真聆听里,在母亲生动缓慢的乡音里。我仿佛又再一次蹚进了少年的时光里。温暖、幸福。
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感谢我的母亲呢?还有那些用心伴着我成长的故事。我沉默着。在孩子们的笑声里,母亲的笑声渐渐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