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上古之王·第二节·倒立之王

2018-09-30  本文已影响89人  2c5bda2239bd

        不论是文字发明的传说、神话传说、智慧传说等,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关联了一个名字:伏羲。由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关于其的考证对于了解整个华夏文明有多么重要。田兆元教授为新版《伏羲考》(闻一多先生著)所作的前言中就提到:“关于伏羲的神话是中国神话的核心,在整个中国神话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接下来,我们来换一个角度探讨华夏之祖——伏羲的传说。

        由于考古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中国神话流传过程的中的复杂性,伏羲是人还是神,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的讨论一直不绝。而在笔者看来,其实本书的第二卷和本卷的前文之中可能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天空之王。这还得从伏羲与“龙凤”的关系说起。

        伏羲(以及中国神话中包括女娲在内的其他神)一般被描述为人首蛇身的形象。笔者认为,这实际就是“龙”的形象在其身上的演化。关于伏羲与龙相关的事迹,不少古文献有记载。《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¹⁶⁰云:“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古三坟》¹⁶¹曰:“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始明于世。图出后二成三十二易草木,木枯月,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后草木一易,木王月,命臣潜龙氏作甲历。伏制牺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风来而作乐。命降龙氏何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闻一多先生在其《伏羲考·二·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中,详细探讨了这一关联。顺带也可以提及的是,大禹和黄帝也是具有人首蛇身或者说“龙”的性质。闻一多先生以及丁山先生分别在《伏羲考》和《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就不再赘述了。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明白上古帝王的继承关系和华夏文化中所谓“龙的传人”的说法,也同时将有助于理解后文将提到的,关于北极星的转换等问题。

        而且,伏羲恰好也与另外一个天上之神物“凤”有关。《古三坟》记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由此可见,伏羲关于“风(凤)”的特征显露无疑。

        而且,在提到龙凤之时,笔者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即龙凤字形上的倒写“王”即表示。伏羲之名,其实正是隐含了这一层含义。而这一含义,在地之对应来说,正是天上天空,也就是《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中所谓的“继天而王”。伏羲之名其实也是龙凤字形结构中倒写“王”的证明,甚至整个倒写之文与天象、方向关联的证明。伏羲的名字本身中确实没有“龙凤”一样倒写的“王”,但是伏羲传说的记载中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其为倒立的“天空之王”。

        这还得来看看前文所提到的北欧神话中的“倒立之王”——奥丁。知道塔罗牌¹⁶²的朋友应该看到过倒吊的人(The Hanged Man)这一形象。

        作为塔罗牌中的第十二张牌,倒吊者的特征非常突出,它代表着自我牺牲奉献。究其根源,倒吊者的形象最初正是来源于北欧神话中最高的神王——奥丁(Odin)。《贤者之歌》中记载着:“九夜吊在狂风飘摇的树上,身受长矛刺伤;我被当作奥丁的祭品,自己献祭给自己,在无人知晓的大树上!没有面包充饥,没有滴水解渴。我往下看,拾取卢恩文字,边拾边喊,由树上掉落”。于是,奥丁取得卢恩(Runes)的智慧,并传授给了人类。现实中,倒吊这一形象也在北欧人所用的吊刑中有所体现。

        而在塔罗牌的另一种解释中又提到,倒吊者对应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古希腊语:Προμηθεύς;英语:Prometheus)。因为提供火种帮助人类文明的发展,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上。很巧合的是两位神,或者说两位神所代表的不同文明的两代神,都关联过倒吊的形象。虽然塔罗牌并未解释为何将这两位的形象混在了一起,但结合其牌义为“牺牲”与各自的事迹,笔者窃以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二者都是为了向人类传播智慧和文明而做出了自我牺牲。而在中国神话中,伏羲也被描述为有向人类传播知识的功绩。一是在传播火种这点上,伏羲与普罗米修斯也有着关联之处,古籍记载伏羲为燧人氏(华夏文化中火种的发现者)之子;二是在文字创造方面,在各自的神话(或历史)描述中,奥丁将卢恩文字传给世界,而伏羲将文字带给人类。除了之外,前几章也提到了不少相似点。

         而更为“巧合”的是,“风”的属性同时也隐含在了奥丁的名字里。“奥丁(Odin)(古诺斯语:Óðinn,德语:Wotan,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Wōden,阿勒曼尼语:Wuoden,伦巴底语:Gotan或Odan,古高地德语∶Wuotan)。在南方如日耳曼地区他的名字念成胡顿(Wotan)、风(Wind)、木(Wood)都和他的名字有关。”北欧神话的发源地区,同时也就是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语的源头,就词源来说,神王奥丁Wōden的发音和拼写,正是风(Wind)、木(Wood)的词源。也就是说,奥丁的名字本身就包含了风的特征在其中。更为巧合的是,不仅奥丁之名同时代表着风和木,伏羲的传说也同样。前文关于“龙凤”一章的探讨中也提到了风和木的关系。而以“木德”而王的说法,在关于伏羲的古籍记载中屡见不鲜。

        而关于普罗米修斯,我们需要了解到,荷马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他的故事直到公元前8世纪才由赫西俄德写入《神谱》和《工作与时日》。所以关于他的其他故事与伏羲的对比,在笔者看来,是可以追溯到以宙斯为主的众神当中的。也就是说,其故事和特征很可能是从其他神众分化出来的。

        此外也可以了解到,包括伏羲乃华胥踏雷泽而生的特征在内:在北欧神话中,奥丁的手持名枪“昆古尼尔”(Gungnir)也被称为“闪电或流星”,托尔也被称为雷神;在埃及神话中,阿蒙神这位羊头人身的神明掌控着风这种无形无际的力量;在希腊神话中,宙斯也与风、雷电相关;印度神话中,梵天、帝释天与雷电以及跟随的风神。

        实际上,展现奥丁倒吊形象的塔罗牌,其本身的运用也隐含了“倒”的概念。塔罗牌中正逆位,即指塔罗牌占卜时翻开牌后的正反。正位就是图像是正的,而逆位就是图像是倒着的(当然,“倒吊者”例外)。这通常会影响到牌义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正逆位的牌义以及表示的状态通常相对。需要强调的是,在塔罗牌中,此为单论此牌,未结合整体判断下的牌义。塔罗牌同样讲究整体解读,非单一论断。此外,其中的韦特塔罗还有牌正反面的区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深入了解。

        所以笔者认为,龙和凤中的倒写之“王”的含义中,存在的方向性和天文性的特征,正是伏羲等神王“继天”的特征表现。关于伏羲记载中的“继天而王”这四个字,其实直接点出了承接的关键在于“继天”二字,对于伏羲来说,其王位的象征即是龙、凤字形上的“王”;而倒写,正是寓意着“继天”,意味着相对的含义。我们可将将其解读为在天、或是已故、甚至是不可见的存在。所以在《史记》十表中的倒书、水族水书之类的语言中可以将倒写视为写给故去的“人”,写给在地之对面——天空中的鬼神、写给虚无、不可看见的事物,皆是包含着这样的概念。

        而单就“继天”来说。这意味着其内涵、其位置由天空而来,或者说由“神的世界”而来,这也正是传说中伏羲、仓颉造字的源头。当然这么表述可能有些不好理解,甚至有些夸张的感觉。既然是由释读《阴符经》而来,不妨再多了解下道家的一些说法。张三丰在《无根树》中有写到“顺为凡,逆为仙”;《指金虚实五星天机七五赋》中有云:“识得五行颠倒颠,方是大罗仙”;其他道家高人在不少典籍著作中也有提到人身修仙需要“颠倒颠”的说法。如果还不容易理解,那么再再来看看“伏羲”这两个字。

                                                                         伏羲之名

        虽然没有“倒立之王”,但是伏羲二字本身其实包含了“倒写”的痕迹,并不只是依靠其依附的龙凤形象。

        一是羊(或牛)和鹅——与羲的关系。

        从各地区神话可以看出,这三种动物都与主神相关。而在中国神话中看来,羊(或牛)和鹅的字形直接关联于羲字。当然,各地区的语言不同,笔者并不至于如此牵强附会。但是这一关联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各地区的动物在其文化中,一般也代表了对应的人物甚至天体。这一点将可以借鉴下一点中羲与天体的关系来探讨。

        与这些动物可能存在的关系,一即是祭祀:羲即以牛羊祭祀。前文所提的古籍记载中就提到了伏羲的另一个称呼“庖牺”,羲通牺,庖者,后为厨师之意,成语庖丁解牛即是此义。

        在笔者看来,很可能正是“羲”的演化。所以笔者认为,羲的一个本义即是祭祀师的官职一类的名称。伏羲之后的故事中,出现了尧命羲和,仲羲测日、月的事情,代表了羲这一字是可以传承的,具有共同性质。

        二是蟾蜍、蛙、雷、盘古与羲的关系。

        笔者认为,蟾蜍即是羲的下半部分动物象形。

        同时,雷与伏羲的关系,少数民族中,雷神与蛙的关系,以及蛙与创世的关系。(详见鄂崇荣《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蛙崇拜》)

        蟾蜍、蛙类与雷的关系其实也关联着盘瓠神话。袁珂先生《中国古代神话》中提到:“今考盘瓠神话里有天上雷公打雷,生子遂姓雷的传说。伏羲神话里也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下面一节就要讲到)以及本节中所讲的家长拘击雷公,雷公赠牙种或葫芦结婚生子等的传说,人类的繁衍,与雷公实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二者神话出于同源之说,盖可相信。”

        苗族神话中盘瓠、与盘古以及伏羲的关联,还有不少名家都对此做过解释。比如,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云:“伏羲一名,古无定画,或作伏戏,庖牺、宓羲、虑羲,同声俱可相假。伏羲与盘瓠为变声。伏羲牺盘古盘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清人苏时学 《爻山笔话》 、 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乙集》 、 民国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 闻一多 《伏羲考》 等,都将伏羲与盘古、盘瓠联系到了一起。

        然而探究伏羲之名,我们还不得不提到九天玄女:骊山老母。骊山老母,又名黎山老母,即传说中授李筌《阴符经》真义的神话人物。而骊山老母在汉族传说中又是九天玄女的转世。而她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即是女娲。《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而在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发掘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中,发现了骊山女娲氏的图腾正是蟾蜍(蛙)。叶舒宪先生也论及了“女娲”与“蛙”的关联:“按照古汉语词义同音假借的规则,这一推测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¹⁶³并提出了其他文献中的几个例子来说明“蛙”如何与“阴性”的“女娲”相关联,在此摘选之:

        一是,根据土家族《张果老、李果老制天地的神话》故事中总结道出两条:

        青蛙是雷神的二字。(青蛙、蟾蜍=神灵)

        青蛙吃太阳。(青蛙、蟾蜍=太阳的对立面)

        并言:“神话中太阳的对立面往往就是太阴即,青蛙和月亮神话的关联在此由于吃太阳的情节而得到另类的旁证。……青蛙作为神话中与水(雨)和月亮相关的生物,被视为是阴性的。”

        二是,让·谢瓦利埃等编著的《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P731)中提及:“青蛙有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意义与水,它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在古代中国,人们利用或模仿青蛙来求雨。青蛙的形象出现在青铜鼓上,因为鼓声使人想到雷电,人们用铜鼓呼唤雨水。青蛙有时和癞蛤蟆区别不清,是与水和‘阴’一致的太阴动物。”

        三是,叶先生提到在藏传佛教的神话象征图案和纳西族的巴格图中都有类似的“蛙形”。并举让·谢瓦利埃等编著的《世界文化象征辞典》中提及的古印度传说:“在吠陀教诗歌中,青蛙是因春雨滋润而受孕的土地的象征。此起彼伏的蛙鸣是感谢上天的合唱,感谢它答应给大地带来果实和财富。青蛙是唱经班的歌手,是地母的祭司。……”¹⁶⁴

        所以综合来看,不仅伏羲本身,包含女娲在内,可能也是同一个事物的分化。而具体的星象对应和人类文明中的事物、人物对应,就有待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考证和考古发掘了,在此暂且不深入探讨了,但是读者可以注意的是,前文所见的伏羲、女娲合为一体的样子,或许正是“玄”,也或者正是“绳结”。

        三是羲与天体的关系。

        羊,古同阳。故三阳开泰这一成语,在如今基本用作三羊开泰。而蟾蜍在中国神话中,最为著名的则是月亮的代表。而从伏羲神话关联盘古神话也可以看出,如若这种关联存在,并且对伏羲的崇拜可以对应天体崇拜的话,“伏羲”二字可能不仅仅是太阳、地球、月亮等星体的指代,而也有可能是指代更大、更高范围内的某些事物。

        当然,直接如此将羲与这些事物关联起来,仍然缺乏依据。我们可以将这几点结合起来,围绕汉代的两幅石像画来进行探讨。这是一幅名为“苍龙星座”的汉代南阳石像画:

(河南南阳市蒲山店阮堂东汉“苍龙星座”画像石)

        关于此图,一般学者认为其圆形天体中为兔子和蟾蜍的形象(应该说的是左边的为兔子,右边的为蟾蜍,明显的左边的应该不是指的蟾蜍),也就是代表月亮。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左边之物并不像兔。两只竖起的耳朵勉强像外,那四肢哪里是兔的短腿形象。再来看看同是南阳出土的被命名为《嫦娥奔月》画像石拓片。此画被描述为:左上方刻有一满月,月内有蟾蜍。该女子被推测为嫦娥,人首蛇尾,面向月轮作飞升状。

        如果这就是月中蟾蜍的话,来对比下龙象图。第一,同一时期的石像画,为何此图中表现月亮,其中就只有蟾蜍了;其二,对比两个蟾蜍,在身形上明显奔月图中的蟾蜍较为符合实际中蟾蜍的臃肿形态,而且左右对称,而龙象图中的蟾蜍不仅形态没有实际那么臃肿,而且似乎形态为朝着“兔子”的相反方向奔跑的“人形”。再有一个关键就是,龙象图中的“蟾蜍”明显有一个“尾巴”而奔月图中的“蟾蜍”没有。蟾蜍之“尾”的形象在古代一般是表示为蟾蜍的“第三只脚”,但前提是整个蟾蜍就只有三只脚,象征金蟾,招财进宝之意。而两幅图都明显是四脚。

        而神话传说中提到,嫦娥奔月的神话记载最早见于《归藏》(已亡佚),里边说:“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中则记载了嫦娥奔入月宫之后化为蟾蜍的情节,说嫦娥“讬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而笔者认为,嫦娥实际上正是“常羲”的演化。世本和吕览也都说:“羲和作占日,尚羲作占月”。尚羲即常羲。故蟾蜍之源为“羲”也,所以后人直接从动物蟾蜍的形象去考虑,怎么样无法想象古人为何将蟾蜍这种动物视为神物,正是误会其源由动物而来,其实由神话、由历史、由字形而来。所以《嫦娥奔月》画像石中的月中仅仅绘入了蟾蜍。而玉兔之说,也许是后世根据月亮的样子想象、传抄而逐渐将其他形融合进来的产物,比如说取兔的白来形容月的颜色;也有可能是源自羲的上半部“羊”之变,同时也有可能是常和尚的变形,兔者,卯也,卯者,与尚同源。那么实际上接近同时期的石像画中,“月亮”中所画不同,除开前文的猜测或是两个都是月亮的猜测外,还有一种可能正是我们的思考受到了限制。也就是说画中有蟾蜍、有兔或羊其实未必就代表这就是月,而是代表了“羲”在其中,至于是哪个“羲”,后世的流转中,已没有分清楚了。这些都是指代的羲的存在,至于后人包括笔者认为哪幅图是月亮,哪个是太阳(羲和)都是猜测而已,因为古人尤其是汉代刻画的时候,或许已没分不清楚了,已经不知道上古时期人们所指代的含义了,只知道日月等星体与“我”、“羲”有关而已。

        但是龙象图中的形象还是较为完整的。图之左右,左为羊也,右为有尾之人,羲者,双角之羊为首,我者为身为人,兮者为尾,我与兮者并也。所以,笔者认为龙象之圆形体或许暗示了伏羲的真正来源。因为,如果龙象指的是四象中的龙象星宿的话,那么就至少存在两种可能:

        此“羲”是象征着二十八星宿绕着黄道,以之为中心的太阳,即“羲和”;因为黄道与白道的倾角相近的天文关系,在参考坐标上,实际上月亮也可以算作二十八星宿围绕的中心,所以月亮也可以用了此“羲”字来代表。

        还有一种可能则是“羲”正是北天之上,二十八星宿绕着的北极,即“伏羲”。龙象有一个特殊性即是在四象中代表四分之一的东方之象,在两象的划分中代表二分之一的龙象。那么以二十八星宿为中界线的话,如果此龙象更倾向于阴阳龙虎两仪象的话,那么此“羲”可能更接近于为北极之星。

        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一个依据,便是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以及其他古籍记载的故事可以用来参考。即伏羲二字并不仅仅可能是被用来指代人王和太阳,还可能隐藏着“太极”的含义。

        其实“伏”的意思就是太的含义的延伸。伏,现有的含义大多为匍匐不动或隐匿的意思。《阴符经》中其实就提到了:“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伏”其本义,应是隐蔽、隐匿。密宗中也有“伏藏”的说法,即指因为特殊情况暂时隐匿的经文。而其字形,不论是甲骨文,甚至是现今的字体都能看出其与“太”的类似。为什么是隐匿的呢?

        我们来看看前文所提的埃及神话,在埃及神话中,最高的神为阿蒙或者太阳神拉,或者是两者的合体。其实这样的描述就已经暗示了,最高神可以化成日神,就如同中国古代神话中伏羲后来被认作日神一样。而其原,是更深一层的阿蒙神。所以阿蒙Amon的含义在埃及文当中的含义为:隐匿者。而且下埃及版本的创世神话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情况:拉神Ra生了四个孩子,男神Shu、Geb和女神Tefnut、Nut。各分了阴阳,也形成了四位神。

        其实并不用去国外的神话中找,帛书的神话故事本身以及《山海经》中就有直接关联的答案——常羲之“常”。李炳海先生详细探讨了古“常”字并言:“‘常’字的构形和读音都使它兼有高、上和覆盖、遮掩两种含义”。¹⁶⁵也就是说,所谓的“伏羲之后”常羲之“常”字本身依然保留了“遮蔽、隐藏”的含义。为什么笔者倾向于将常羲之“常”作为此种解释呢?李先生在其文中其实已经提到了这一问题,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战国楚帛书是已经能够确认年代的文物,那么此书中“常”的含义是有可能包含其原始含义或者说甲骨金文流传下的含义的;

        二是经李先生考证,《山海经》中之“常”(包括《山海经》中也有“常羲”之名),“指的都是遮掩、隐蔽,用的是其本义”,“常,用于指遮掩、隐蔽,虽然是它的原始本义,但是,在许多先秦文献中,这种用法已经比较罕见,变成它的特殊意义。《山海经》则不同,常,用以表示遮掩、隐蔽是它的普遍意义,反复多次出现保留了这个词语的原始古义,……”。详细考证参见其文。

        所以,归纳而言有二:其一楚帛书之“常羲”足以佐证《山海经》之古;

        其二,若其原本真为大禹之作,则此“常”更有可能表示其更古的含义,即遮蔽、隐蔽的含义。

        就着李先生此文,我们还可以一并谈一下本文中“常”另外至少3处关联:

        一是此文谈到了“常”与西方的关联。“常”与西方的关联,在本书中涉及到了至少两处:

        其一为“常”与西方向的关联:其曰“《山海经》冠以常字的名物都位于西方,实际是把常字与西方相配,建立起对应关系,这与常字的原始本义密切相关。常字的本义有遮掩、隐蔽的内涵,古人观念中的西方所承担的正是这方面的功能。”第二卷关于“噩”字的探讨时,笔者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尔雅·释天》:太岁在酉日作噩。笔者解读为“反”,其实为同一义,反,即正之隐也。太岁者,正东为其位,卯者,日之出。故酉者,月之出也。日月相对,互为正反,互为显隐。这一点,在常羲为月之母,羲和为日之父的对比中也可以发现。

        其二为与“商”的关系。此文提到“五音与五方相配,西方为商,……常与商互训,置换,固然由于读音相近。但也不可否认,常和商在五行说中都与西方相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而笔者认为,包括五音之中的“商”,或许其包含的“西方”之义其源皆来源于“月”。上文有提,“常羲”为月,商者,日月之合。

        二是“常”在时间层面的含义。此文谈到:“随着历史的推移,它的使用范围又延伸到时间领域。《说文解字注》:‘恒,常也’。段玉裁注:‘常,当作长’。”所以《史记·天官书》涉及到后文的关键一句:“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后之注者皆解“常”曰“长”,意为“恒居于此”。而笔者认为,这一注解虽有可能,但是也存在第二种可能,即此“常”通“尝”,表“曾经”。而“曾经”之义相较之“今日”来说,亦暗含“隐蔽、不显”之义。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对此有单独的论述。其在论述《文字的分化和合并》中提到:

        “在古代有一段时间里,‘常’、‘尝’二字有混用现象。‘常’也可以用来表示当曾经讲的{尝},‘尝’也可以用来表示经常的{常}。在唐宋人的著作里时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明清以来,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如某些喜欢仿古的文人有时以‘常’为‘尝’,明末避光宗常洛讳往往以‘尝’为‘常’),‘常’、‘尝’二字已不再混用。”

        当然这取决于司马迁作此句的真实意图,我们依旧没有办法十分肯定。但在后文关于太一的探讨中或许有更多的认识。

        三是“常”与《夏禹书》中之“尚”。“常”之本字为“尚”,《夏禹书》中恰有此字。但笔者认为,《夏禹书》中此字非现今考证“尚”之本义,而同样可能附有“隐藏”的含义。也就是说,“尚”本字之本义,可能已经分化而成了另外一个字形当中去了。

        并且需留意到两点:一是此文提到了《道德经》中的“常”字较多,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自行深入探讨;二是读者需在此进一步了解此文谈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字的多义性。字的多义,诸如李先生在内的部分学者认为“有的词汇在它生成阶段就同时表达多种意义,还有的是在原始本义基础上衍生出的新的意义”,而在笔者看来,甚有可能是历史的累积而形成,其本义可能只有一种。但不论哪种可能,对于后世的解读来说,就存在许多误解的情况,“许多词语的本义,特殊含义,叠加意义往往被遮蔽,造成对古籍的误读或片面理解”,这也是前文笔者一直围绕《阴符经》以及相关问题探讨的基础,也正是训诂学等学科存在以及发展的目的。

        在前文探讨的基础上,笔者还认为,如果羲是阴阳两仪之和,那么其实阴阳就隐藏在了羲字之中。羊者,阳也;我者,阴也。故直至刚刚所提的汉代的石画像中都可以看出,最初的月神,以及嫦娥本身的娥字,都主要是以“我”字为主,蟾蜍为主,我、蟾蜍即为阴。

        其实不论是伏羲与阴阳,还是伏羲与女娲合而为阴阳得等说法常见各神话故事中。就连《述异记》中也描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其实在道家的说法中,伏羲正是创先天八卦之祖。八卦者,无论先后,皆可分阴阳之爻。

        而这里,笔者还有一个更大胆的猜测。《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常羊之山,可能实为月亮。羲者,“羊”藏而“我”现,阴者,月也。帝断刑天之首,有可能是“帝”为护其神位,使之“葬身”于月。这具体可能是什么含义呢?笔者将在下一卷天象篇中与大家探讨。

        所以总的来说,笔者推测羲的演化逐渐被应用到了太阳月亮的崇拜、人王的崇拜,最后还成了官职一类的名称,变成了测和记载天象有关的官职,类似于后来的司马迁及其祖先所做的太史一职。《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中就说明了:“羲、和史卜之职。”所以才出现了尧典中,尧命羲仲等观四时的说法。而羲字体现的以羊祭祀的说法,也说明其字当是在人类社会中的演化,也就是说,羲或伏羲更为直接的指代便是华夏民族一直所认为的那样,为人之始祖的存在,或许是第一位人王,也或许是第一位祭祀“太极”的祭祀?也或许其王即是沟通天地的祭祀?读者可以自行根据前文所提慢慢思考。而人居于地,以羲尊为太阳神的说法,其实是在表示对于地处于人类社会核心地位的尊重。因为太阳所在的“面”才是上古时期真正所言的“地”,而非我们所踏地球之土地。也就是说,笔者认为,羲之意之所以能被如此应用于各个层面的指代,在于其含义的关键在于“中心”,更形象的来说应该为“中心之轴”,人王如此、太阳月亮如此、北极如此,甚至中国古代传说中另外几个重要的事物——不周山、昆仑与太一也与此有关。


¹⁶⁰《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与裴骃的《史记集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成“史记三家注”。

¹⁶¹《古三坟》:全书分为山坟、气坟、形坟,分别解说《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

¹⁶²塔罗牌:由“TAROT”一词音译而来,西方古老的占卜工具。

¹⁶³ 引自叶舒宪著《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7月,P91

¹⁶⁴转引自《世界文化象征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P731-732

¹⁶⁵引自李炳海著《一个长期被遮蔽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先秦文献中的“常”字举要发微》,《江海学刊》,2011年1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