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语言描写的关键
上次为了学生感受语言描写如何表现人物特点以及掌握语言描写的关键,便突发奇想让学生晚上回家整理《西游记》中不同人物对孙悟空的称呼。
今天下午考试结束后,离放学还有些时间,于是,我便问同学们的搜集结果。
王凯瑞同学率先举手。“唐僧叫他悟空,八戒叫他猴哥,沙僧叫他大师兄,如来佛祖叫他猴头,小猴子叫他大王。”
听他说完,同学们立马报以掌声。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补充,
杨霖说:“在孙悟空没取经之前,牛魔王叫他贤弟。”
王乾又说:“有些妖怪叫他猴脸雷公嘴的和尚。土地公公叫他大圣。”
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我接着说,同学们仔细想想,称呼其实属于那种描写方法的一部分?
略沉默一下之后,大部分同学反应过来,说是语言描写。
“对,那么通过语言描写中不同的称呼,能看出些什么呢?
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有些愣住了。过了大约30秒,徐迪似乎有些有些犹疑促订地举手了,总把她叫起来,她回答道:“我觉得通过语言描写中的称呼,可以看出人物的内心,比如,如来叫孙悟空泼猴,时因为对他大闹天宫感到有些生气。而沙和尚叫他大师兄李包含又尊敬。”
我表扬了她的思考深入,此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叫起他,他说:“还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沙和尚叫他大师兄说明他们是师兄弟关系。
“同学们,这语言多丰富啊,能够传递这么多哦信息。如果,把他们的称呼换换可以吗?比如如来称他大师兄,唐僧叫他猴哥,可以吗?”
同学们立马回答:“不行,那就乱套了。不符合他们的角色。”
“对,大家看,小妖怪称呼他猴脸雷公嘴的和尚,一听,你会觉得这个小妖怪怎么样?”
“没见过世面!”“没啥文化。”
“对同学们说的很好,人物语言要符合一个人的身份,性格,文化背景等等,所以,人物语言描写时,要怎么样?”
冯怡菡立马明白过来,马上举手回答道:“量身定制。”
我再次表示肯定。又带领学生们把刚才的回答梳理了一下,“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人不同的称呼,语言描写可以表现人物内心,可以表现人物关系,人物语言描写是量身定制的。”
为了帮助同学们梳理思路,加深印象,我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同学们把刚才的内容,书写整理成为一个小练笔。
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兴味盎然,敏捷踊跃。
我也很有成就感,感觉用了一个轻松通俗的例子,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原本稍显晦涩难懂的语言描写作用这样的理论,很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另外还发现,有时候偶尔的灵犀一动,在课堂上会生长出预想不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