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读书笔记

2023-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龙套哥萨克海龙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36小时,第2267日

阅读《中国货币史》

朱世杰《算学启蒙》中主要用钱文计价,但有时用银计价。如卷上《留头乘法门》有:片脑每铢银七厘,另一处有:每铢银七厘二毫。细丝每斤银一两一十一铢八絫四黍。又《九归除法》有:丝六斤一十两,值银二十二两五钱二分半。也有用黄金计价的,如说:黄金每两买地亩二分五厘。杂剧《东堂老劝破家子弟》第二折:“(卖茶云)我算一算帐少下我茶钱五钱,酒钱三两,饭钱一两二钱,打发唱的耿妙莲五两,打双陆输的银八钱,共该十两五钱。

明朝初年,曾仿照元朝前期的办法: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但不久就加以变通,钱钞兼用,以纸币为主,钱为辅。后来纸币膨胀跌价,一切都以银钱支付。明朝的纸币,是太祖洪武八年(公元 1375 年)发行的。额面分六种,即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金银只可以用来领用钞票,换句话说,只能卖给政府。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升六部,造钞属户部,铸钱属工部;所以钞上的中书省改为户部。告捕赏银数根据实物和钞板,都作二百五十两。但史书作二十五两。查元代伪造宝钞告捕赏银为五定(锭),合二百五十两,但明代一锭是五贯,也许初定赏格的时候,也是以五锭为标准,后来发现二十五贯太少,乃改为二百五十贯。不过二十五两之说也可能是误记。

由于晚明通行白银,所以钞票的货币单位一定有铜钱和银两两种,即钱票和银票。民间这种钞票大概是采取存款收据的形式,以保证持票人随时可以兑现。

明代钱文不称元宝,因为朱元璋的名字中有元字,要避讳,所以自大中钱到永历钱,不论大小,都称通宝。

永乐钱只有小平钱,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而且不论是京师所铸,或各省所铸,都是光背;钱的制作,不但精整,而且划一,板别很少,仅有的几种板别,都只有细微的差异。

正德年间似乎也没有铸过年号钱。但留传的正德通宝数量却不少。而且有许多板别。就铜色上看来,决不是官炉钱,因为绝大部分都作灰白色,可见铜色很低。但从文字和轮郭上看来,却有明钱的气息,推想是明代的私铸。自然有一大部分是后代所铸的,因为旧日民间对于正德钱有各种传说和迷信,如传说天下只有两个半真正的正德钱,又如迷信说身边若有正德钱赌钱就会赢。这样自然会引起伪造。

有一种南京铸的崇祯钱背面穿下有一奔马形,俗称跑马崇祯。这在中国的钱制史上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因为中国钱币上很少用动物作图案的,这以前只有唐钱的背面偶有飞鸟形的。可是在当时人民看来,这种事非瑞即妖。据说当时有民谣说“一马乱天下”,而后人加以穿凿,就联想到南京后来为马士英所失。

明代铸钱炉座的生产力似乎大有提高。在唐代,一炉每年只能铸造三千三百贯。宋代没有这方面的数字,当时只说某监每年铸钱若干,但一监不等于一炉。明代洪武年间每炉每年的铸额为七千八百三十二贯〔 59 〕,比唐代增加一倍以上。这不一定完全由于工具的改进,可能炉座的规模加大了,同开工的规模也有关系。

正统元年,令南方的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各布政司范围内不通舟楫地方的米麦用白银折纳。同时对于民间,也放松用银的禁令,于是公私都能用白银〔 80 〕,使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正德以后,官吏的俸给,十分之九用白银,十分之一用铜钱。嘉靖以后,白银在中国币制中是主要的因素,各种铜钱,都是同白银发生联系,规定比价。大数用银,小数用钱〔 84 〕,好像是一种银钱两本位制。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于是各种租税都用白银折纳。

白银的使用实由于纸币的贬值和铜钱的减少,纸币贬值使人民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在正常状态下,人民就会使用铜钱,以求自卫。可是明初铸钱很少,洪武、永乐、宣德年间虽曾铸钱,但铸得不多;而且当局为了推行纸币,把这些钱贮存于国库,不发行出来,或则只颁赐给外国的使节。宣德以后,五十年间完全没有铸钱,因此民间的铜钱不够用。所以白银的通行,原是补充货币数量的不足。后来恢复鼓铸,但由于私铸猖獗,钱分等级,不是适当的价值尺度,这更促进了白银的使用。

美洲银元流入中国,主要是通过菲律宾的华侨。西班牙人于公元 1570 年(隆庆四年)侵入吕宋岛,次年又达马尼拉。当时菲律宾已有许多华侨从事贸易,因不堪西班牙殖民者的压迫,起而反抗,几次遭到惨无人道的屠杀。然而西班牙的殖民者又不能断绝同中国人的关系,因为当时他们的收入几乎完全靠对中国的贸易,而这种贸易是由华侨经营的。华侨将中国的土产运到菲律宾,然后由西班牙人按年运到美洲的西属殖民地去发卖,卖得的价款是银元,这些银元通过华侨流到中国来,这大概是万历年间的事〔 98 〕。明代正嘉以后白银的盛行,不但刺激了中国的经济,而且对于中国的文化,大概也产生了一种推动作用。在用纸币的时候,知识分子的生活牢牢地控制在封建统治者手中,他们过的几乎是一种实物经济的生活。因为官俸是用实物折付,实物比贬值的纸币好,这就使得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很大的束缚。正德以后,大家摆脱了纸币的桎梏,使用铜钱和白银,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嘉靖年间的小说家吴承恩,因为耻于折腰,就可以拂袖而归。正是货币经济所提供的那种自由,培育出嘉靖年间的长篇小说来。小说不是以少数权贵为对象,而是以广大的市民为对象。

有人以为明初币制的失败,是不该钱钞兼用,意思是说,如果专用宝钞,就不会失败。这一点很需要讨论。明初币值的波动,完全是因为纸币发行无度。纵使不用铜钱,钞价还是会下跌。从制度上来说,钱钞兼用,如同天平之有两端,必须两者平衡,才是一种健全的状态,如果两者价值上发生差异,就知道一方发行太多,或另一方数目太少。从人民生活上着想,铜钱的使用,不知减少了多少不便和损失。在纸币价值不断跌落之下,人民由于使用铜钱,才能享受一种比较稳定的物价。

明朝在纸币膨胀的过程中,人民的经济生活,倚赖银钱的庇护,如同暴风雨的时候,行旅躲在路旁亭子里的情形一样:虽然仍有阵风骤雨打进来,但比起外面来,究竟安稳多了。

铜钱的购买力,始终是很高的。例如米价,洪武初一石约值五百文到一千文,成化十八年,因大江南北灾荒,斗米卖到七八十文,就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137 〕。可见用铜钱计算的米价,没有多大涨落,从各种野史中,也可以看出整个明代铜钱购买力之高〔 138 〕。

明钱不但铸造得少,而且有一部分流到外国去。永乐年间每年遣内官到外国和西北买马收货,每次带出铜钱几千万

私铸铜钱,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禁止的。明代在洪武元年就严禁私铸。但中国历代的私铸,很少因法令的禁止而停止,倒是禁令的频繁反映了私铸的猖獗。实际上明朝只禁止私铸,并不禁止私钱的流通。

万历以前的钱价问题,是指私铸而言。对于官炉制钱,只嫌其少;或受私钱的排挤,流通得不顺利。它的购买力是很高的。万历初年,制钱的供给还是很少,所以兑价很高。对外战争发生后,钱制才真正恶化。对外战争给予明朝政权的财政基础一个重创〔 198 〕。郝敬建议铸大钱,分为当十、当三十、当五十三种,这是明代面额最大的铜钱,虽然没有实行,但这建议本身就反映了当时的困难。自万历四十六年满洲人发动进攻之后,形势更加严重。努尔哈赤(清太祖)计划攻抚顺等地方的时候,朝议请发军饷百万两,神宗只发十万两。兵部援引征倭征播的先例,调兵十万,需饷三百万两,然而国库不发,可见库藏的空虚。只好加税,但政府计算的结果,辽东一年需饷八百多万两,而两次加编田亩税,加到每亩七厘,也不过四百万两,农民早已不堪负担而逃亡。至于商税,则征多了只有使商人绝迹。虽然在江南富庶的乡村,物价还是很低〔 204 〕,但在紧张的军事区域,物价己上涨几倍

铜钱的减重和贬低成色,可能也由于铜价的继续上涨。前面说过,在万历年间,铜价已由明初的每百斤值银五两涨到十两五钱,但天启年间黄铜已涨到十二两,红铜则涨到十四两三钱〔 216 〕。一方面铜价上涨,另一方面铸钱溢利很大,这就可以想见钱币的滥恶了。由于当局的横征暴敛,钱财流到严嵩父子及魏忠贤等少数人的地窖里去〔 217 〕,人民无心耕种,多逃亡他乡;稍有水旱,便引起饥荒;于是“盗贼”四起。天启末年陕西延安一带就有严重的饥荒,草根掘尽,竟以白石充饥,儿童和单身人出门,便为人所宰食。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便是从这些饥民中脱颖而出的,张献忠便是延安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