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见闻录——独立思考篇

2020-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翔升

        自从疫情开始急速蔓延起到最近的有效控制,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很多人的内心应该是经历了有生以来前所未有的震动,或者说是一种巨大的波折。因为我们发现,之前平静了许久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并且我们不得不开始经历一些根本无法想象的困难,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个人事业上的问题。

        但是相较于各种困难和不便,这些还不是最难处理的细节问题。关键是,我们必定是处在不同的人生状态里,而这么多种人生状态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必然是多多少少要处在一种十字路口的状态里,或者说在这个当口,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不需要做出某种选择。事实上,这种选择几乎要决定未来一段时间的人生道路的具体走向,同时这其中也必定充满了艰险和挑战。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强迫”很多人待在家里,实际上也就等于是给了很多人一个深入思考很多问题的机会。平心而论,我们其实是非常想要拥有这样的机会的,尽管很多人并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承认这一点。但是,现实生活里带来的种种压力,像是一环套一环地早已经把我们紧紧拴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看到自己周围的同龄人当中有的事业小有成就,或者有的抓紧时间读书充电甚至考证,就不能不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环绕在自己周围。于是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如果自己不努力的话,不但要落后于很多人,而且连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恐怕也要成问题。加上现在社会的盲目跟风和攀比风气的流行,就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故意“放慢”了生活节奏,比如说趁着刚刚辞职的机会休整一段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使自己更多地处于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里,那么就容易造成周围人们的误解。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并不提倡这样做,只需要稍微留意一下最畅销的书籍,就会发现凡是成功学之类的内容必定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不过,适当调整生活状态的好处,却往往鲜为人知。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周围的熟人来看,在这几个月严格被居家封闭的期间,我们似乎在无意当中开发出了自己富有生活情趣的一面。

        譬如最早在网上发现的新闻报道说,有一个同龄人在家实在是无聊,于是把干果之类的年货全都摆了出来。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她竟然让这些干果“站队”,确切地说是像军队一样“站”成几个大方阵,从图片效果看,可以说是整整齐齐,颇有“军纪严明”的风范。最后,她还统计了干果的数量,像是瓜子有几十个,黑芝麻有一百多个等等。

        显然,我们在不久以前的平静生活里,不要说正常作息时间,即便有这么大把的休息时间,也不可能去做这么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由此可见,我们其实是害怕自己彻底闲下来的,只不过因为这次疫情来势凶猛,蔓延速度又太快,于是给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毕竟我们早就习惯了日常生活中忙忙碌碌的状态,忽然间让“大自然”宣布暂时“剥夺”我们的这个权利,就一下子让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了。因为,思维方式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有惯性的。

        这样的话,在突如其来的思维方式面临变化的空档期,适当地思考一些平时根本没有机会深入思考的问题是非常不错的做法。

        然而说是一回事,做却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于接受那些“现成”的思维方式或者流行思想,几乎很少会静下心来想,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呢?

        前些天刚好看到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的一本书读后感想,我简单地通读了一下。我注意到虽然只是讨论读书是否有用和知识付费方面,但从中折射出了很多深层次的现实问题。比如,很多人认为书中的知识立刻能变现才算是读书有用,否则是浪费时间;但是对于更多人喜欢业余时间看小说的做法,这却没法解释究竟读书有用还是没用了。对于这个问题,该书作者认为,“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才能发挥出书籍本身的作用,这就告诉人们,怎样从书中获得营养和精华,其实是需要自己独立深入思考之后才能实现的。

        关于知识付费问题,这本书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人虽然报了线上学习课程,也花费了大笔金钱,但是能够坚持学习打卡的人并不是很多,并且近些年来一些网络学习平台竟然出现了实际学习打卡人数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其实充分表明,很多人报了所谓的网络课程班,多少还是受到了社会浮躁盲目跟风的风气影响。换句话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提高哪方面能力,或者说自己的短板究竟在哪儿也不一定十分清楚。这就能解释了,所谓的很多中小学生报的课外特长班,往往不见得是学生本身真正需要的,更多地则是家长的焦虑心态在其中隐隐地发挥作用。

        如果换做是平时,我们只能看到很多网络教育机构蒸蒸日上的业绩,因为大量用户确实在付费学习,但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恐怕一时半会儿很难发现,更不要说反映出的人们普遍的知识焦虑心态的现实问题了。

        那么这几个月看似“漫长”的居家封闭时期里,我们仅仅在独立深入思考问题这一项上,就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或者说需要重新整理。

        以我个人体会来看,独立思考问题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变化,积极探索事物本质规律,打破常规思维。事实上,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很多人都比较关注的练习英语口语的事情。应该说英语口语的提高说难不算难,但说容易也不容易。如果从大部分人所认为难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突出反映在背单词难,开口把话说明白难等几个方面上。以我最近一年来彻底推翻传统英语学习法,转而采用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英语学习法的体会上看,要想能够比较流畅地说英语,或者最起码把话说明白,外国人能听懂,以及外国人的话我们也能听懂,就必须要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才行。

        限于篇幅,这里简要说明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大脑的语言学习潜力,从而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对于英语口语能力提高来说,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尽量按照英语思维和相应的文化习惯说话。我们其实早已注意到中文的表达习惯和英语很不一样,无论是语序还是一些包含文化典故的特殊用语上,这两种语言明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换句话说,每种语言的背后就是对应的文化,实际上我们在运用语言说话时,其实是不知不觉地在沿着特有的文化习惯去表达我们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AA制叫做Go dutch。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去荷兰”。很多人肯定不理解,这跟去荷兰有什么关系呢?原因是历史上荷兰人经常聚餐时搞AA制做法,平心而论,有时候他们倒也希望能互相请客,毕竟显得关系近。但是荷兰人当中很多是商人,所以很多人之间实际上一辈子可能只会见到一次面。在几百年前,以荷兰人为代表的欧洲人非常热衷于到世界各地做生意,所以就决定了很多商业朋友往往来自于其它遥远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主动请客,那么要想等到被请客的人再回请一次,恐怕就得等到下辈子投胎转世了。为了双方公平互不吃亏,于是就逐渐形成了聚餐时各付各的账的习惯。随着英语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与传播,Go dutch就成了AA制的代称。所以在今天的上海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普遍习惯于AA制,包括情侣之间相处也是AA制居多,原因就是当地人流动性非常大,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外来人口往往达数百万,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出现很多新认识的朋友往往只能见到几次面,在这之后就再也没机会见面了,因为很多人常常是今天在上海工作,明天就说不定去了什么地方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了。

        类似地,在中文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成语,它们也是历史上各种典型事件浓缩而成的习惯用语。这里以我们最熟悉的自相矛盾为例,很多人可能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过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在大街上售卖矛和盾,就是一个像是红缨枪的长杆和一个盾牌。这个楚国人不断地夸奖他的矛和盾,说他的矛非常锋利,任何盾牌都能扎进去,他的盾非常结实,任何矛都不能扎破。有路人问道,如果用矛去扎盾会怎么样呢?于是这个商人哑口无言无法回答了。这个成语是想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说明做事或言谈举止前后不统一的现象,不能自圆其说。显然,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用成语表达就非常方便简洁,使人们之间沟通更容易。

        可见,沿着各自的文化习惯和语言思维去学习语言,能使人们的交流更顺畅,关键是能准确表达出一些复杂情况下的意思。当然,刚开始从中文思维切换到英语思维比较痛苦一些,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一旦培养出英语思维,就能凭语感把话“顺”出来,直接做到用英语表达,而不是刻意地想什么词该怎么说,甚至总想着先翻译成中文再说出英语。

        传统的学英语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它多少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例如很多人一直在做的单纯背单词的中英文意思,这样做其实割裂了英语句子中各个单词构成的整体意思,不利于大脑形成连续表达出连串的英语单词的思维习惯。同理,说英语时总想着先翻译成中文再说英语就更不可取了,因为这会严重切断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并且会受到中文思维的严重干扰,往往从外国人角度听,就给人一种磕巴而断续的不舒服感觉,影响到沟通效果。

        在运用了全新的英语学习法以后,我用了半年的时间,仅仅靠两三千词汇量,实现了从几乎不会说英语到日常用语基本没有问题,能够比较流畅地和外国人交流。我想这就是脱离了传统学习法的同时,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以后,得到的最有效的快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办法了。

        这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的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其实就是把相当一部分人使用的办法的不合理之处找出来加以改正,然后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重新探索最佳解决办法即可。

        也就是说,所谓的一些流行的学习方法不见得是正确合理的,这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费了很大力气自主学习但却效果不好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对于不少有效果的课程或者书籍,人们花了钱体验之后,却较少有人得到真正有效的经验或能力提高。原因是相当多的人并不太懂得知识的吸收转化是怎么回事,也不关心知识前后的来龙去脉对自己能力提高究竟有怎样的帮助,只是觉得按照热门甚至万能的方法学习肯定有明显效果,却不考虑所谓的流行方法究竟适不适合自己。

        也许,这里最难以克服的“敌人”,就是思维惯性了。是啊,如果谁忽然间从流行的思维方法当中跳出来,要求自己重新提出一套新的思维方式,那么必定非常困难。别的不说,单就提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就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知识从接受消化,到自己吸收领会,最后转化成适合自己的精华,是需要不断地思考整理才能实现的。所以这对很多人也是一种耐心和定力的考验。

        但是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常常会强迫我们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旧思维方式,像是离我们很多人最近的改革开放就是典型例子。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我们还会注意到国家对于很多方面的事情改革力度和深度越来越大,例如教育改革,户籍改革甚至是我近一年来亲身经历的国企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事情的具体操作流程必然也要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而适应这类新变化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类似地,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在无意当中也开始推动着全社会很多方面事情的变革。也许很多人在这段时间里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生活习惯不知不觉地出现了新变化,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加上很多人不得不待在家的偶然因素催化作用,使得很多网上业务得到空前强化。例如网上购物需求在这段时间出现了急速上升趋势,原因是很多地方人们受到疫情防控限制,除了能用手机或电脑在网上解决基本饮食需求以外,再就没有更方便的办法了,毕竟传统出门购物的方式在这几个月已经被极大地作了限制,所以平时看上去很自然的外出购买食品等做法,这时候就很难解决日常饮食需要了。

        而涉及到孩子上学甚至是成年人上班这样的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由于疫情的急速蔓延,就一下子变得困难重重,而且充满了危险。也许在这个时候,互联网的普及应该是天意,因为它犹如雪中送炭一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和就业的燃眉之急。所以我们陆续地看到,孩子们逐渐在家开始网上课程的学习,很多成年人开始了有生以来头一次的网上办公,虽然在这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前所未有,造成了诸多不便,但毕竟是减少了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过与此同时,我们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习惯于网上处理这些事情了,尽管真正的网上授课和网上办公至少要在十几年或几十年以后全面普及。

        这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才叫做真正意义的稳定工作呢?在去年年初开始经历国企改革之前,我一直认为在国企上班就是稳定工作,因为国企从来不会像私企那样随便裁人,除非是员工本人提出辞职,否则国企人力资源部门通常是不会轻易辞退员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把国企工作叫做“铁饭碗”。

        但是这一年多以来经历了剧烈的国企改革以后,我开始注意到曾经的“铁饭碗”终于走到了尽头,被彻底打破了。对于哈尔滨这样的东北地区典型省会城市来说,直到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经济焕发活力困难,或者说走出曾经的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困难。虽然中国搞了很多年的国企改革,然而当南方地区早已顺利改革完成的时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很多国企却仍然在亏损与破产的边缘挣扎。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所在的国企自然不能幸免,多亏去年哈尔滨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强力推动,才使这样的老国企真正地迈出了改革的实质性步子。当然不可避免地大量裁员还是被我碰到了,不过对于我这样尚属年轻的员工来说,这却是好事儿,因为长期困扰我的工资待遇低和事业发展空间狭小的问题,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加以解决。

        最近看到了一些事业规划的文章,感到很受启发。其中有一段话的意思值得深思:所谓稳定工作,其实就是自己拥有随时能够赚钱的能力并且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一技之长。是啊,如果自身有着能够随时给任何一家用人单位创造价值的技能,那么无论用人单位发生怎样的破产倒闭或重组现象,自己都能在不断变换的岗位当中获得一席之地,同时在此过程中能力和经验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稳定工作的概念和过去传统意义的稳定工作完全不同。可以说在不久以前,国家由于经济条件的种种限制,造就了那个时代很多人得天独厚的获得稳定工作的条件,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立刻被免费分配到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反观现在,改革开放政策深化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加上互联网这个“催化剂”的放大作用,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多新旧事物甚至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互相替代,而一部分人的事业发展就暂时会碰到困难。

        这样对于新思想或者新的做事方式,事先加以独立思考就更容易发现并比较出新旧事物或者新旧思想之间的优缺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旧思维方式的干扰。上文提到思维是有惯性的,它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彻底转变过来。所以借着这次疫情让很多地方的生活被按下“暂停”键的机会,应该仔细地想一想怎么转变思维方式的现实问题了。

        如果把平时很多人忙碌的生活状态比作在火车上赶路的话,那么这次疫情等于是临时在这趟火车前方的轨道上堆了很多石头,暂时阻挡了火车的前进,使火车不得不停止相当长一段时间。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借这个机会从车厢走出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呢?比如可以沿着火车周围走一走,或者干脆找个附近的村镇小旅店住上一阵子,因为火车前方的石头太多太重了,沿着轨道铺的很远很远,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清除完毕。或者,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像是找一下这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旅客一起聚会,体验共同的爱好,或者找个清净的地方看看书还有独自发呆,想一想未来美好的事情,尽管不一定能彻底实现,但却值得大胆设想。

        在这个比喻中,火车停下后我们能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象征了独立思考很多问题的过程。我在短短一年之内,因为碰到国企改革和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使自己的事业走向出现了急转弯甚至是刹车,这反倒给了我一个深入思考该怎样面对未来的机会。那么,很多人平时希望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但是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却会感觉到不知从哪儿开始捋顺比较好。可也是啊,几十年来从来没有整理过的思想和很多事情,仅靠这短短的几个月一下子摸清头绪,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这么做却非常值得,因为一旦我们能够摸清自己发展的“脉搏”,我们也就一定会拥有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意见,而不是单纯盲目地跟从现在所谓流行的思想,其实更值得追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