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想过入天堂,也不会有下地狱般的感觉
有几个词汇一直萦绕耳畔,学业、爱情、考证、工作。
大学是个另类的天堂,至少对正在为生计奔走四方的人来说,的确如此。不过,大学生的观点恰好与之相反。如果说,社会是一个真实的地狱,大学则是一个理想型的地狱。
为何理解为地狱,而非天堂?
托尔斯泰认为:天国的完美,是人类生命的渐近线,生命永远在追求它,不断地靠近它,对于生命来说,它也只能是在无限之中才能完全获得。
这段话中,渐近线一词让人触目惊心。在高中数学里,渐近线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永不接触,天堂是永远也无法抵达的地方。犹如彼岸,只能是心灵寄托的地方。毫无疑问,大学并非此地,只要你想且愿意,皆可入内,着实谈不上天堂之名。
抛开天堂,那便沦为地狱。有人可能会吐槽,这是什么观点?
上个月,准确来说是十天前,毕业一年的学长回归学校,大家简单地聚了餐,聊了点生活琐事。
在校生言语间肆意泛滥着对学校生活的恶意,而毕业生则是摇头、笑而不语,或是感叹时光易逝。
学长们样子没改变,心却变了。以前,一个关系很好的学长,他很酷,喜爱跳街舞,且乐此不疲地训练,也参加过不少演出、比赛,俨然是迷妹眼中的男神。这次聚餐在晚上,风大寒冷,他穿上了四件衣服。我问他为什么穿这么多?他缩着脖颈,手插在兜里,牙齿直哆嗦地回应了一个字:冷!
确实,冷!
一年前,同样的季节,在迎新晚会后偶然碰上他。他刚练舞结束,身着典型的嘻哈装,很酷,看着也很冷。我问他怎么不多穿点?他耸了耸肩,回应:“大老爷们的,又不是下冰雹?”
还有一位熟悉的学长,体型微胖,标准的眼镜男。不过他不宅,格外喜欢飘,四处飘,也喜欢年少轻狂这个词。为此,他曾通宵达旦地骑行,也曾骑车穿越藏区,更是徒步攀爬了数十座海拔逾越三千五百米的高山。如果不曾相识相知,永远也无法想到他会是这样的人。
毕业后,他选择了电力公司,与他的专业对口。这次聚餐便是由他发起,刚接到电话时,说实在的,一股毛骨悚然的感觉在心底油然而生。对于他,我很佩服,不仅是不可貌相的奇特经历,更是因为“千杯不醉”的美名,是不是微胖的人喝酒都特厉害呢?
出人意料,饭桌上仅有果酒。好奇心作祟之下,我当众问他,为什么不喝白酒?他用手顶了顶眼睛,咪笑着回应:“待会儿还要加餐,先随便喝点儿”
到了酒吧,他点了96瓶啤酒,都是大瓶装的,摆满了三桌子。乍一看上去,除了头皮发麻,就是脊背发凉。同行人,有七个男生,四个女孩,可能喝得完吗?
结果是肯定的,只是,和我一起的另外两个大四男生都喝得酩酊大醉。这顿加餐,学长们机智得让人觉得可怕,能不喝则不喝,非要喝也会拉上学弟。那晚过后,我觉得自己好傻。
还有几人便不再细说,是否变化,只要明眼人一看便知。
不得不说,岁月是把杀猪刀。这句话说的一点儿没错。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对于这点,步入社会的学长们深有体会,也无力反驳。
对于在校生,尚且还有满腹梦想?以前的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天堂与地狱,一念之间罢了。
没有努力之前,所有的东西皆来自地狱的施舍。努力过后,也不见得会得到天堂的馈赠。但至少,会让自己心安理得一些,不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所有的乞丐。
跨入大三的那一刻起,我就从不觉得生活很理想。它很现实,可以说是绝对的骨感,让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冰冷。至于烈火般的感受,恕我无力,尚未进入其中,也不曾有过这般想法。物极必反,寒冷过后必会有残存的温热。
是地狱,也是天堂。
生活是不易,但也不难,对吗?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谁,未能在下界发现天堂
也不会找到,在天上——
因为天使总是赁屋和我们比邻而居,
无论我们迁往何方——狄金森《谁,未能在下界发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