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识人三步骤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教会我们识人有三步:
第一步:视其所以,看他做过的事;
第二步:观其所由,观察他做事的原因;
第三步:察其所安,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
这样一来,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又怎么隐藏得了呢?
-1-视其所以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所以第一步观其行为方法。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就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实,表面装诚恳而又不讲信用,这种人孔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能马上远离!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直、愿、信是关键,明张居正说:“狂而直,侗而愿,悾悾而信,虽是气质有偏,然又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继续交往。
-2-观其所由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第二步要看他做事的动机。外表花言巧语,工于辞令,说的再天花乱坠,但如果他的动机是错的、虚的,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与之相反,那些语言质朴、说话不多、言出必行,从内心出发、真诚做事的的人,往往才是仁。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3-察其所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第三步要看他的内心,也就是做什么事最安宁舒坦,也就是价值观。
有德者必有言,则无言者必无德,这样我们先淘汰了一批无言的无德者。
接下来我们还要注意,那些行为适当、动机正确的有言者,还不一定是有德之人,需要继续辨认他的内心价值观。
同样没有勇气的人一定不是仁人,有勇气的的人我们要继续辨认他的仁义。
-4-Tit for tat
现实中与人交往,往往会被对方的外表所蒙骗,毕竟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出对方的动机和价值观。况且要想得到真正的朋友,一定要切实交往一段时间。
我有一个自己的识人方法,就是“Tit for tat”(一报还一报),即永远不先背叛对方,而当对方背叛,我也会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
“Tit for tat”强调一种从善意到宽容,从宽容到强硬,从强硬到简单明了的思路,即首先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善意;当对方不理解时,不妨再对他予以宽容;如果他对宽容也不理解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强硬的态度;在采取强硬态度后对方还一意孤行时,我们就可以采取简单明了的对抗或者离开了。
这种方法损失有限,自己最多损失先行释放的善意和宽容,但不会让你继续陷入迫害;这种也简单清晰,很利于对方理解你的处事原则,快速进行交往。
综上,孔子教会我们的识人三步走就是,观其行、洞其由、察其安,即由外到内地获得对方的行为、动机、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