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闲文!傅申1980。

[个案学习050] 一个无法出站工作的博士后

2020-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新的遇见

文 I 丹思心舞

【个案总体情况】

来访者是位正在读博士后的成年女性,本来读博士后是为了争取进一家理想的单位,可是有机会直接去这家单位,来访者却坚持要把博士后论文写完,又在沟通中失去了这个机会;她有能力完成论文,却一直不满意自己的论文,不能如期提交出站,如此反复地卡在一些重要节点上,并因此形成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来访者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也总是表现出格格不入和很多委屈、无力。来访者的原生家庭有强势的母亲、懦弱的父亲,家族中长辈也有自杀的情形。咨询师寻求督导帮助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和拓展咨询思路。

【咨询理论/技术/方法】

老师提出用动力学做评估和理解,可以综合运用CBT、家庭治疗等技术进行干预,在这场督导的个案报告中随时打断咨询师进行提问,很好地示范了如何随着咨询进展和信息输入,形成假设和问题,及时回应来访者或向来访者澄清,去做具体化,从而探索其内心潜意识。

流派之间在临床上应该整合。对于如何整合咨询和治疗技术,需要判断来访者的核心冲突是什么,综合评估其人格发展水平、具备的条件和资源后进行选择,在不同阶段也可能选择不同的技术,并预测治疗所需的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与来访者一起画家谱图,让来访者讲述家谱图,是理解来访者的很好的一个途径,家谱图不一定用在做家庭治疗,也可以用在精神动力学分析。

【个案概念化】

1、来访者的自恋性防御机制:来访者从博士毕业阶段开始每到重大转折点出现很多问题,反映出她无法以成年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进入社会,社会让她无所适从。她将自己描述成纯真的、“白痴”的,将社会描述成充满邪恶的、制度和规则是不公平的,带有一种自恋性的受害者心理,这在没有建立更好的应对模式下,对无法适应社会的她是一种保护,否则可能崩溃。

2、用客体关系理论理解来访者:早年与父母的关系内摄到内心,形成内在人际关系模式并影响自体的发展。来访者的母亲成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作为长女,好强、照顾人,同时也对别人很多苛责。父亲是家里最小的,不操心、被人照顾。父母关系重复了他们原生家庭的模板。来访者内化的客体印象变成其自体的一部分,一方面带有母亲的苛刻,一方面带有了父亲的自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极低的自尊感。来访者跟母亲的融合度极高,母亲控制,女儿依赖,缺乏叛逆和自我认同。来访者也因此形成了一个高度僵化和严苛的超我,缺乏弹性,停留在孩童时被要求、被吓唬的状态。这影响到她跟其他同性和异性的关系,无法适应社会。(可参考《移情焦点治疗》)

自我反思与经验学习】

来访者在意识层面、言语上表达出来的很可能是防御,我们重点要做的是探索潜意识,才能发现“症状”下的真相。比如来访者表面上强烈认同母亲,否定母亲对自己有苛刻要求,却带有强迫性地洗衣服、把手都洗破;认为爸爸做的事情也不错,但是却认同妈妈对爸爸的挑剔,“应该做得更好”,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话题的线索,慢慢跟来访者探讨这类似的情形和模式如何反复出现、泛化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咨询建议

其实,来访者也意识到了她不能独立地拥有一份工作,挣一份养活自己的工资。在咨询中,先让来访者松弛下来,慢慢带她看到什么造成了她不能独立,看到她与母亲的共生、融合的状态,看到她本身是什么样的,跟母亲不一样的地方,实现与母亲的分离,让自己活过来,包括看向她喜欢的东西,表达她想任性的部分、可能有的不满和愤怒等情绪。

在咨询中,先从一些现实冲突入手,让她有松动和改善,并可以延伸到现实人际关系的探讨,包括性和亲密关系,将一个小女孩带出到成年女人的位置上,咨询师也可以适当暴露,呈现一个真实的存在,让来访者理解其他人在不完美的状态下怎么生存、生活。在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基础上,鼓励她“长大”和尝试做自己。

家族里的代际创伤可以放在咨询深入的阶段,到一定时候,可以问来访者对家里长辈的创伤事件有什么样的了解或猜想、感受,认为跟她有什么关系。目前来说,来访者可能还没有能力去谈及和处理这部分。

(CHJY20200309)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