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伤寒论

大道至简古中医,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白话注解, 连载1

2018-07-06  本文已影响2人  侠医世家毛巾哥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解:

服了桂枝汤烦不解,说明能量还是不能够外达出表,而是在往上冲。上冲于头自然就会心烦。这种情况下可结合针灸,刺风池,风府穴。这两个穴位是枢纽,能解表,能散头上的风热。先将道路打开,再与桂枝汤,病就好了。这一条如果不用针刺,而直接用处方的话,可以考虑用大青龙汤,解表加清热除烦。

原文: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 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 一两六铢 麻黄 十六铢(去节) 生姜 一两六铢  杏仁 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 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注解:

发汗有个原则,大汗出病必不解。这个原则说的还是津液的原则,大汗出伤津液。病怎么能好?治病是以微汗出为宜的。“脉洪大”,这个“洪”字很多注家认为是错的,应该是“浮”大才对,理由是洪脉是有热,不可用桂枝,麻黄剂。其实这要看对洪脉怎么解释。

在《濒湖脉学》里洪脉是来盛去衰,是夏天的脉象,夏天的人体机制是气血往表走,外热里寒津液虚。所以洪脉应该理解为阳气亢盛而津液不足。经常爱出汗的人,脉象也常见这种洪大的脉象。如果这样理解,这里的“脉洪大”也没有错。而且。这里说的是洪“大”,大脉为虚,洪而实或滑的脉不在此例。

表证不解,津液虚,自然还是用桂枝汤,所以“如前法”。

后半条行文上似乎太简略了,古人的文字是多一个字都不肯的。意思是汗出后如果又再次出现发热不汗的现象,那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津液已失当然要以救津液为主,以发汗为辅。至于是不是像疟疾那样一日再发其实无所谓,是不是汗后再发也无所谓,只要是津液虚的不汗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学经方贵在明方义,而不能只是方证相对。

原文:

26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碎绵裹)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这一条讲白虎汤,它是用途极为广泛的一个方子,治温热病的。《伤寒论》里也是有温病这个体系的。六经辨证,各有阴阳,本来就没有偏废。《伤寒论》是不分派的,不分什么温病派,滋阴派,扶阳派,人体就是人体,人体也没有派别,疾病没有派别,只有辩证施治。

这里说的可能是热证服了桂枝汤,误汗后,热证加重的情况。桂枝汤是治津液虚的太阳病的,大汗出后津液更虚,应该转为阴证。这里变成了热证,说明之前应该是偏热证的,误下了桂枝汤使热证加重。

先说脉象。从这个方子来看,再次说明洪脉,大脉在《伤寒论》里确实是津液虚的脉,因为这个方子里有人参粳米救津液。“脉洪大”说明津液虽虚,阳气却是很亢盛的。阳气亢而津液虚的脉一定要沉取才能判断,沉取是空而无力的。

石膏这味药要重点说一下。石膏煮出来是无色无味的清水,有一股微微的寒凉之气。“寒”不用解释;“凉”事实上是一种冷而散的味道,比方说薄荷糖就是典型的凉味,所以能去表热。石膏寒且凉能同时去表里之热。

这个方子石膏用一斤,汉制一斤是今天的248克。石膏治阴证的表热都可以用到三五十克,因为药力不强,又是矿石,很压秤,要重用才有效。解热一定要用生石膏,煅石膏性质相反,不解热反收敛,用了坏事。现在很多医生治热证习惯性地开二三十克,说明他们没有亲身试验或这味药。很多经方家清热不喜欢用黄连,黄芩这样的苦寒药,而是用石膏这样的寒凉药。

因为黄芩,黄连是苦的,苦的作用主要是降,就是将气血往下拉,是折损气血的,苦寒药吃的时候虽然感觉下火了,但是气血被强制下行了,不吃了又会再次上火,上的更厉害,因为人体的气血还会反弹回来。甚至有人吃了苦寒药吃成了心悸,气上冲的反应,这就是气血受损了。石膏只是寒凉而不苦降,药力和缓而不彪悍,不容易折损气血,所以用石膏清热不容易反弹。后世用药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惯用黄芩,黄连清热,病人就会依赖医生,病迁延不愈,吃的时候好一些,不吃又会发作,总是不停的吃药。

知母,阴润而微苦,有点像树的嫩皮汁液的味道。这个药形象地说是从云化雨,炎热的天气,哪怕冷空气来了,要有点潮气才能下雨。后面有个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阴证的下肢关节湿痹疼痛。这个方子里为什么用到知母,打个比方吧,热性药材让骨节间的湿蒸发为热气,知母再将其化合为废水从小便排出去。所以知母有利水的作用。

方中的人参在第12条里已经说过,是亢奋阴的,生津液治口渴,寒热不禁。白虎汤证有渴不解可以加人参,阴证津液虚的口渴亦可用。

粳米有说是糯米,有说是普通大米,这两种米煎取出来都很黏稠,是直接补充津液的,热证的话,糯米是要慎用的,因为糯米黏腻偏热性。有用山药代替粳米的,这个可以取,山药性平多汁液,不黏不腻。在这个方子里以生山药为宜。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