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慈善,滋味自知
童子:雅安地震,很多企事业单位与个人都捐了款,这是事实,但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有多少人是因为同情灾民而去捐款的呢?如今大家都哀叹人情冷漠,为什么一发生灾难大家立刻变得高尚起来了?
先生:万科并没有怎么高尚,上次汶川地震,王石认为捐出200万是合适的,这被网友狠批了一顿,因为在人们印象中,万科是很赚钱的房地产公司,只捐区区200万,太少了,卖凉茶的加多宝还捐了一个亿呢!
童子:王石的理由是,企业的捐赠不能成为负担。
先生:到底捐多少才成为企业的负担,企业自己心里最清楚。民众只是凭企业的名气与规模来推断它们应该捐多少,这种推断不一定准确,因为有名气的大企业不一定一直赚钱。
童子:不过,万科并没有成为企业的标杆,本次雅安地震,很多企业依然捐了不少钱。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不少企业的产品质量令人担忧,特别是食品安全让人心惊肉跳,可是,这些无视消费者利益的企业到了地震时候却捐出不少钱,似乎他们很有同情心,如果他们真有同情心,为什么经常坑害消费者呢?
先生:所以有些企业捐款首先还是为了自己,捐款是一种政治行为,而非慈善行为。大部分企业都受地方政府的管辖,如果企业不捐款,地方政府就没面子,无法向上级政府交代。企业让政府难堪,政府当然有理由让企业日子不好过。所以企业打肿脸也要充胖子,虽然捐款让企业少了不少钱,但只是一次性损失而已,如果得罪了政府,会一直被折磨,那样的损失就大多了。
童子:有些企业捐款也不单纯是怕政府,也有营销的成分,企业捐款之后到处宣传自己捐了多少钱,以提高自己企业的美誉度。老百姓特喜欢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先生:企业捐款而少了钱,总希望通过营销把钱再赚回来,这个可以理解。
童子:但是总有些企业不怎么捐钱,不去讨好政府,不搞慈善营销。
先生:企业有大有小,小企业捐少一点,政府也不介意,压榨小企业没什么好处。有些大企业不怎么捐钱,是因为政府太过依靠它,它能制约政府。
童子:那些捐钱的企业,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钱会不会被某些无良官员贪污掉。
先生:把钱捐掉,政治任务已经完成,对地方政府有了交代,事件营销也已完成,至于捐出的钱到底怎么花,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
童子:企业要想把所捐的钱花在刀刃上,可以去灾区实地勘察,如此可以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先生:这样成本太高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不是以慈善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要想把企业的捐款用到实处,必须发展非政府组织,垄断慈善的红十字会根本没有自我完善的动力,所以这些年中国的慈善事业也一直没有进步。
童子:发展高效透明的慈善组织当然很有必要。可是如果我们的体制不再是威权体制,政府成了纯粹的服务机构,不再有权力给企业穿小鞋,还有那么多企业愿意捐款吗?现在不少企业只看到利益,无情地坑害消费者,在政府不给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会主动给灾民捐款吗?
先生:政府不能强制企业捐款,但可以采取措施鼓励企业捐款,比如慈善捐赠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在服务型政府的社会中,企业最怕的不是政府,而是民众,所以企业会更加重视事件营销,尽可能多捐钱来显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以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当然,企业也不是完全不看政府的脸色,因为政府可以颁布各种优惠政策让企业受益,为了成为这些政策的受益者,企业不得不多多捐款以赢得政府的好感,此时的政府虽然不能明目张胆地为难企业,但可以让不听话的企业得不到好处。
童子:还有一点,在政府不强势的情况下,从事慈善事业的非政府组织能够赢得民众的广泛信任,所以那时捐钱的企业与个人会更多,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捐款可以到达灾民的手中。不过,无论如何,都可能存在如王石一样的企业家,甚至比王石更没有社会责任感,他们考虑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希望慈善成为企业的负担,在政府不给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捐的钱可能更少。
先生:我们不奢望每个企业家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企业家并不是都像比尔·盖茨一样裸捐。不过,也不能说,企业家愿意捐多少是他们的自由,如果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企业家的捐赠都带着功利的目的(没有功利的好处就不捐赠),不是营销就是讨好政府,不是讨好消费者就是税收优惠,那这个社会肯定是不正常的。在灾民们迫切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竟然不是去帮助,而是想着帮助了会有什么好处,这说明我们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没有同情心的国度是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