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耳

2024-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诗心小鹿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481天,2024.03.08

      场景一:

    妈妈:给你说了多少遍,就是不进耳!

  孩子:你说什么了?整天叨叨叨的,谁知道那句是重要的!

    妈妈:我都叨叨啥了?你要是听进耳了,还用我叨叨吗?

    场景二:

    女儿:道理都讲了一万遍了,你咋就听不进去呢?我在外面苦钱容易吗?你分分钟钟就给别人了!你咋不去他们家给他们当妈去呢?我迟早都要被你气S!

    老太太:低着头,小声嘟囔着,钱给我了,就是我说了算。东西我吃着挺好的,怎么就是骗人的。

    场景一我猜大家都能想到是青少年与父母的日常。场景二成年子女与年迈父母的一段对话。不知道大家猜到发生什么事了吗?

    两个场景的相似之处是“不进耳”。一方不停地说、一遍又一遍重复地说,希望对方听到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而另一方看上去是“虚心接受(听着),行动上却永远坚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处处皆是。看上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说的人都是为了对方好、爱对方、为对方着想,如妈妈和孩子、子女与父母。然,有没有思考过,既然是为了对方好,对方为什么不就听不进耳呢?即使自己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说破嘴皮子呢?实际上,道理很简单,不妨两个人调换一下位置,重新回到场景中,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可能的想法,或许就会有所悟。用焦点解决思维来看,“不进耳”其实是在做无效的重复。有时候,重复的说/讲道理反而维持了无效的结果。不仅对方听不进耳,还会激起对方的对抗。即你越想让对方如何,对方偏就不如何,和你唱反调。你怎么生气、愤怒都无用,因为你改变不了他,更不能代替他。所以,有效的做法就是该提醒提醒、该督促督促,对方不进耳,吃一两次亏,基本上就成长了。有句话说“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有些智慧、经验必须要自己亲自体验、经历、感受了,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他也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可。只是,作为父母,我们不希望孩子走“弯路”,希望他乖乖的在大树底下好顺顺当当地往前走。作为子女,希望父母晚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怕他们年纪大了,经受不住风吹雨打,万一受打击了,承受不住了,怎么办?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地讲道理,却无济于事。如果无效,就试着做点不一样的。我与老妈曾是场景二。有一次,一个亲戚来家里,看到桌子上的各种“保健品”就聊起来。我说是老妈电话购买的,说吃着比药还管用。亲戚说了一大堆我曾说过的话给老妈,让她不要再被电话那头的花言巧语骗了。老妈依然很坚决地相信她的判断。后来亲戚转向我,说我们也不管。我笑着说,我老妈说了,即使被骗也无妨,反正她都八十多了,够本了。如果真吃出啥大毛病,就请个保姆照顾她,或直接送养老机构,不给我们添麻烦。既然她都这么说了,那她想干嘛就干嘛吧,但愿她的相信能保佑她。从那之后,再去看老妈,发现桌子上干净了。问老爸,说扔了。其实,道理都明白,药都治不好的,保健品却能,你信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