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补习培训的个人看法
老家见闻:几年前的教培行业大整顿对三四线城市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在更是愈演愈烈。一个语文老师暑期补习的收入保守估计30万。厉害啊。这得卷成什么样啊。
的确这届父母都早已明白了教学与考试的关联关系,老师教的不行考试就是不太行,不论孩子聪慧程度,不信邪不行,并不是一味的说是金子到哪都能发光。所以这届父母们决定把钱用在刀刃上,在最关键的环节使劲。
回想当年自己被一个夕阳西下的乡镇高中提前录取,承诺了所谓的一等奖学金,校长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去找了爸爸的单位领导,并且到家里签署了保证书。当时保证的成绩是不低于山东大学。爸妈碍于面子,当然也因为心里的那个原则性想法,就是只要自己好好努力,去哪上都一样。所以我就孤身一人去了那边,没有任何一个学习好的老同学。
后来发现,虽然是组建了所谓实验班,集中了名气官职最大的校内老师给上课,但是在六门核心课程中,语文、代数、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这五门半,都教的不咋样。只有沉默寡言特立独行的几何老师栗汝成老师教的不错,所以我那时候拿到了一次数学全市第一,149只扣了一分。后来代数老师因为身体健康原因,换了一个,后来换的这个老师似乎是上个年级的教学组长,还好他一直在带毕业班,有幸在高三复习阶段拯救一下我们的代数。化学也一样,高三重新学了一遍,此前几乎是零基础。
回想起来,公平公正得说,语文、英语、物理、生物,这四门是一直没有得救。所以我这虽然一直是学校第一名,但高考依然语文只有一百一十多,英语一百三十多,理综也错了几个不应该的选择题。这就导致与清华北大彻底无缘。虽然还是本校理科状元。不过短暂听课可知,当年的文科那边历史老师是不错的。
我们那是本高中的最后一届毕业生。因为后面很快就被市区的一中给合并了,搬家去了新校区。我们当时的老校区似乎是给了职业学校或者是地方工厂。学校当年的吃苦文化不可谓不努力。校风纪律严明,时间管理可比衡水中学。但本质上还是老师硬实力一般。导师实验班的同学们在人生起点上就吃了一点亏。
所以这届同学做了父母之后,肯定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关键科目的优秀老师辅导是多么重要和有效。在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这种操作方法是有的放矢的、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