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说起朝鲜,你会想起什么?估计大家第一反应都是网红表情包朝鲜领袖——金三胖(正恩),但是对于在鸭绿江(就是“雄赳赳,气昂昂”那个)边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朝鲜——是个有很多故事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一个故事,就是抗美援朝,国际视角叫——朝鲜战争。
这个故事如果从头说,就又得写本书,所以,大家还保留我英勇的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印象就好。然后,咱们说一个完全颠覆的视角——《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
不是说好的抗美援朝嘛,怎么还扯出英国炮兵了?说到这里还是要简单解释一下,所谓的“抗美”,其实当时抗的是“联合国军”。但是你想想,喊口号的的时候你如果喊:抗联合国援朝……是不是要干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节奏?正所谓出师有名,咱们很讲究这些,所以“抗美”,既缩小了范围,又没有宣战意味。事实上,当时对战的双方是:北方——朝鲜、中国、苏联VS南方——韩国、联合国军(美国、英国等17个国家)。奇葩的卢森堡也参战了,派了44个人,一看这个,我就来气了,想起更远的当年,有个八国联军……扯远了,拉回来。
《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的作者吉姆·雅各布斯就是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一员,他两次入朝参战,并用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解读了他眼中的朝鲜战争。不过,这个视角毕竟和我们的习惯角度不一样,所以看起来可能略感别扭,毕竟雅各布斯笔下的敌军就是中国军队。当然也正是这种视角,可以让我们体验到另一种战争感受。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从入伍到参战以及再次踏上战场的全部经历。很细致,所以信息量也挺大,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因此除了沿着本书的时间线索进行推进,我会提炼出核心内容和“炮兵视角”。接下来咱们就看看雅各布斯是怎么一步步踏上了朝鲜战场。
麦克阿瑟是个大忽悠
1950年的时候,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刚刚5年,英国人突然知道了一件事——在东方一个闻所未闻的地方,又发生战争了。这个国家不仅雅各布斯不知道,连当时的英国政客们也不知道,它就是——朝鲜。由于涉及到了“主义”的问题,所以这个局部战争,显得意义不凡,又让英国人焦虑不安。虽然他们不想打仗,但是美国老大都上了,英国只能跟了。
当时,作者雅各布斯和很多英国青年一样,都准备服兵役,经过各种环节吧(这段我估计和咱们的征兵入伍流程差不多,我没当过兵所以没办法比较),他顺利进入了英国皇家炮兵部队——九英里狙击手——这是英国步兵部队对炮兵部队的戏称,从“一战”开始的。(英国部队里真的有很多传承以及奇葩传统)。
在分配去向的时候,其实雅各布斯本来是想到中东地区,但是他的长官开始忽悠他去远东,虽然已经猜到是在忽悠他去朝鲜,雅各布斯还是同意了。因为他听到了很多消息,其中一个就是麦克阿瑟说的: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士兵们回家。事实证明,麦克阿瑟是个大忽悠,雅各布斯内心一直想问他:老麦,你说的是哪个圣诞节?
但肯定不是1950年的圣诞了,因为经过辗转雅各布斯在1951年来到了朝鲜战场。
不一样的战斗
我们眼中的抗美援朝是什么样的?是上甘岭战役的无水苦战,还是《英勇儿女》里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也可能是邱少云的舍生取义……但是战争的残酷远非我们看到的这些。
雅各布斯在1951年和1953年分别参加了临津江战役和钩子山战役,关于战争的描写,是这本书的最大看点。很容易想起《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还有《敦刻尔克》,画面感极强,并不是作者的文笔了得,仅仅是因为真实和细节。
作为一个炮兵观察员,雅各布斯有机会感受到整个战局的变化,从不动声色(面对我们两万多部队,英国人完全找不到)到三面合围,从炮火攻击到节节撤退(我觉得就是败退),充满了细节。当然我也被一些细节震撼了。虽然知道当时我们的志愿军装备落后,但雅各布斯看到的景象,还是让我很难平静。他多次提到敌人(志愿军),发起“人浪”式进攻,无数敌人冲到他们眼前,拿着轻武器,有的只拿着手榴弹。雅各布斯和战友还击毙了两个冲到他们身后的只有手榴弹的志愿军战士。在作者眼中,哪怕是敌军的中国部队的意志力都是可敬的,他们用血肉之躯纠缠在弹片、炮火、凝固汽油弹引发的火海和火箭弹四散横飞的大漩涡里。
雅各布斯的描述中还有一个“语病”,他说我们会用军号“代替”无线电步话机。其实我们是知道的,如果咱们设备够多,我们也不想“代替”啊,也可以不用听着号声冲锋(虽然很有气势,但是也暴露了动向)。
到底牺牲了多少人?
整个战争过程中,雅各布斯就是觉得中国部队牺牲了好多人,估计有100万。这个误差实在是大了点儿,中国参战了135万人,按照这个说法……实际上志愿军的牺牲人数是197653人——这个数字需要铭记。
同时还需要铭记的一件事,也是雅各布斯的视角:如果中国军队有空中优势,有凝固燃烧弹这种武器,可能在中国宣布参战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这就是强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可以安稳的发展经济,不仅仅因为我们是世界体量最大的市场,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强大。
最后
雅各布斯这本书,给我们的既是一个不同的视角,也是让我们重新认知和思考自身的尺度。
多年以后雅各布斯去韩国参加老兵的纪念活动,出关的时候韩国入境官问他:上次来韩国是什么时候?他说:1951年。韩国人握着他的手:感谢你1951年来到这里。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我们中国老兵的视角,韩国人也问了他:上次来韩国是什么时候?他说:1951年,那时候没用护照,打过来的。韩国人:……
你看,这就是不同的视角。每个人、每个国家对历史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我在写雅各布斯的视角时,内心思考的依然是我们中国的得与失。同样的,即便在朝鲜战场上是敌人,麦克阿瑟有句话却适用于所有军人,那就是——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视角翻转:《一个英国炮兵眼中的朝鲜战争》——END——
我是削寒……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