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这一次,哈佛高材生教你来写作

2018-10-20  本文已影响25人  姜哥成长说

01 我们先来“说说话”

当你说一件事情的时候,确保你说清楚了,如此,你言说的机会才合理。---E.B.怀特(美国著名散文家、评论家)

我始终记得,这么一组对话,某人向领导A进行工作汇报:

A领导,向您汇报一下近期的工作情况。(A放下了手中的事,准备开始听)

现在已到四季度了,生产线已经开始加严。(A抬头看了看)

生产线要求每晚都召开例会,连周末也不放过。(A点了点头)

生产线配套件虽然已完成了80%,但目前例外情况太多了。(A开始皱起了眉头)

连续每晚的加班造成员工身心都非常疲惫。(A开始有点不耐烦了)

生产线那边又追的太紧,员工感觉压力太大。(A有点想打断这次对话)

加上老王快退休了,干劲也不足了....

A打断了的话:说了半天,你到底想说啥?

···

我想让您多配置两个员工。

这组对话中,这人的意思虽然是表达了,可是,直到他说出最后一句话,领导A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个某人就是我自己(惭愧),对话当时,A领导几乎要发起火来。本来,我觉得信誓旦旦的对话,领导的一个疑问瞬间让我感觉头皮发麻,连耳根都红了,最要命的,领导的话让我差点开不了口。

显然,当时的这组对话效果很差,不仅差点耽误了事,也让领导觉得我逻辑表达能力有问题,说话半天抓不住重点。

等领导A明白了我的意图后,又从头到尾把实际情况问了个遍,我又将前面的话向他重述了一遍。

有人也许会问了,领导太苛刻了吧,话都没让说话就不耐烦了?

但这个看似有理有据的对话,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听者从开头稀里糊涂了听了一堆,但一直不明白要干什么。而且就算谈话不打断,好不容易听到最后,明白了需要干什么,可前面的细节全忘记了,还得重复一遍。

那么,究竟该怎么来表达呢?我们换一种方式试试看:

A领导,我想让您在某产线多配置两名员工。

已到四季度了,生产线开始加严,生产例会每晚都开,周末也不放过。产线配套件随已完成了80%,但是目前例外情况太多。

连续每晚的加班造成员工身心都非常疲惫。生产线那边又追的太紧,员工感觉压力太大。加上老王快退休了,干劲也不足了。

所以....

我们再花两分钟来看看,对比一下之前的对话。

发现没有?其实内容没有变化,只是把顺序进行了调整,作为听者,后面的对话感觉是不是好很多?

这种看似没什么技巧的调整,在写作中被称之为“末行上移”

虽说在最后进行总结,是人们处理事务的本性,但这种结果先行,开门见山的表述方式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02 写作与说话

其实,写作和谈话一样,也是有套路的。

加拿大作家布兰登·罗伊尔著作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第一原则就是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

布兰登强调,说明文通常是解释或总结一个主题,这种文章的写作策略,一般是将总结放在开头。

首先告知读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示例或细节,这样,读者就不必猜测作者的中心思量。

布兰登·罗伊尔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在美国著名培训机构Kaplan担任培训主管,本书便是他在Kaplan任职期间所著。(注:Kaplan是世界顶尖级的教育培训机构)

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那样,“小小的”,全书一共140来页,正文部分只有123页,但看似这本小小的书,却被誉为美国常春藤名校(美国名校TOP 8)入学考试必备读物,并先后获得“国际图书奖”、“总统图书奖”、“年度教育图书奖”等,同时也被Kaplan列为20年经典读物。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从结构、风格及可读性三大方面列举出了20条写作原则。我相信,读者在看完本书给出的20条原则后,定能深受启发,开创出自己的写作之路。

03 确保说清楚--文章结构是关键,逻辑顺序很重要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当你想说一件事情,一定要确保你说清楚。而在写作中怎么才能说清楚呢?文章的结构就是最关键的。

我们刚才列举了一个笔者自身的案例,这个案例说明了我们在写作中需要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但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光是运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不足的。

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六大基本写作结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

在写作中,逻辑关系很重要,文章顺序方面,读者希望观点更有逻辑性的展开;文章重要性方面,读者希望能优先、详细地看到最重要的部分。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能分解成三个观点,并在文章开头用一个引导句来进行引题,每一个观点用一个主题句来归纳,也许有人会问题。

这样一看,不就是目录吗?

这不是和目录差不多吗?

这话确实不假,这种结构是对文章的高度提炼与总结,这种总结非常符合人们的思考逻辑。

人们最善于并且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层层分解的,这种第一、第二、第三方式呈现的内容,不仅更便于在理解,视觉的效果也非常棒。

04 描述更准确--写作风格是关键,支撑例证很重要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提到了这么一句话:

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让你写一篇互联网方面的内容,引证一句话,是马云的话管用,还是你代码基友的话管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引证都需要名人名言,在某些感性方面的内容,如果能加上你自己的逸闻趣事,效果也能很好。

还有很多人在写作时,尽量避免“我”这个人称代词的出现。

其实,根本用不着害怕。读者实际上很乐意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来了解某种情况下的感情认知,并和作者发生联系,或者说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代入感。

比如,我就用了自己的糗事(文章开头的对话),来说明了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有多么重要。

此外,在写作风格方面,除了例证,简化文章也很重要,有三个小技巧给各位进行分享:

第一,使用简单的词语,简单的词语让读者看文章更容易。

传说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三怕,第一怕就是“文言文”。为什么?看到这大家都明白了,文言文谁都看不懂,就更别说谁想看了。所以第一,简化词语,让文章简单易懂。

第二,砍断长句,简短的句子,让文章内容更清晰。

在我的学生时代,英语学习中,最痛苦的就是学习长句了,什么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更可怕的是让步状语从句,光说说这些从句的类型都让我头大。(我也几乎没搞明白过,英语成绩也就一般般了)

为什么?句子太长了!

我们写文章,不是为了让读者学习语法,我们是为了让读者能看明白。那么长的句子,看着都头疼,更不要说还有什么转折、从句,太费劲了。不要说阅读,连写出来都难。

第三,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词语,简化文章。

文章有力贵在简介。句子不应包含不必要的词语,段落不应包含不必要的句子。--威廉·斯特朗克(英文写作大师,《风格的要素》一书作者)

05 阅读更容易--视觉愉悦是关键,排版布阵很重要

喜欢读书的小伙伴们,细心点的就能发现,10年前的书和现在的书最大的差别,不是书本内容,不是写作风格,也不是各种新出现的网络用语。

那是什么?有人会说价格,好吧,这也算是区别。

但是,最大的区别,是书本的装帧与留白

同样一本再版的书:

10年前,这本书很简易,也许就是又枯燥又单调的封皮;正文的文字很紧凑,巴不得每页都放下1000字,页边距、字间距都非常窄,看着就有一种窒息感。

现在,同样一本书很“豪华”,封面配图很诱人,色彩单配也很养眼,还多出了腰封,书封,赠送一些小卡片;正文中的文字很宽松,每页也许就3、500百字,时不时每段还空一行,页边距很大,留白很多,每页字虽少了,但是看上去很舒服。

这些改变都是为了一个原因,增加读者在阅读时的愉悦感。

我父亲的藏书--大部分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书--在板式上都是前文中提到的那种风格。我很想好好的都看完,但每当我鼓起勇气找出一两本来看看时,最多看了4-5页,眼皮就想打架了。(视觉太疲劳)

所以在写文章时,各平台的发布页中,都有各种板式调整功能,字间距、行间距、加粗、斜体、引用、标题、配图等,都是为了增加读者在阅读时的愉悦感。

连基本的阅读舒适感都给不了,那还谈什么吸引读者呢?

本书的最后一个原则,回顾与修改。

用作者的话说,必须要修改,直到你的文章改无可改。

假如你也是一名写作者,那你应该也有体会,修改文章是件非常折磨人的事。

很多人讨厌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是人类的本性。

但修改文章就好比润色,好的润色使一幅画的美感成倍的增加,只有到达无可修改的地步,才能真正算得上一篇文章的完成。


在自媒体流行的现在,写作成了自媒体的重中之重。再放眼看去,那些具备出众写作能力的作者,大多都拥有自己的套路--换句话说,他们掌握了一些很重要的写作原则,并反复利用这些原则。

作为写作者,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写作的敲门书,而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所列出的原则,简单易懂,非常适合用于写作初学者。

非要说些美中不足的,那就是因为布兰登是英文写作者,这本书中有5-6条原则更适合于英文写作。

即便如此,剩下的14-15条不论任何语言都非常试用,结构、风格、可读性都说明的浅显易懂,可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学。

毕竟,这一次,哈佛高材生教你来写作。

作者:蚂蚁向上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