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自己的大脑装上风向标了吗
1.
中午坐362路公交回家,到了某一站,车门刚一打开门,就上来一位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中年阿姨,略显着急问到:师傅,请问明湖小区到吗?
司机师傅说:要绕一圈才能到。
阿姨没听清楚,又问:什么?要多久?到底到还是不到?
这个时候,司机师傅并没有就着阿姨的疑问解答下去,而是说了一句:直接坐811。
阿姨表示谢意之后,果断下了车。
于是,司机师傅以最短时间解决完阿姨的问题,从而快速通过几个绿灯,节省了我们车上乘客前往目的地的时间。
因为我对这两辆公交车路线都很熟悉,知道坐811路是通往阿姨所去小区的最短路线,所以,当司机师傅以间接了当的话语回答阿姨的疑问时,心里默默为他点了一个赞。
更重要的是,司机师傅的快速回答方式,让我看到了他高情商的一面,即再小的事都带有明确的目标感。
为什么这样说呢?
2.
在司机师傅第一次回答阿姨的问题时,他只是围绕阿姨问题本身进行回答,而这个问题也在司机师傅的职责范围内,也就是司机师傅的第一次回答,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
此外,针对阿姨的问题,司机的回答甚至给对方造成了困扰,因为在这种嘈杂且双方没有任何熟悉度的情况下,长句、音量以及语速语调等,都会直接影响双方的沟通效率,而司机的身份,采取低效的沟通更会影响车上的每一个人的出行时间。
但司机师傅的第二次回答,效率提高了很多。
因为他这次的回答已经跳出了问题本身,是直接朝着问题的直接答案出发,即阿姨的目的是要去明湖小区,所以,坐哪辆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快速到达目的地(此时正值炎热的中午时分)。
所以,司机师傅没有给阿姨解释第一次的回答,而是直接放弃,本着阿姨的根本目的出发,直接告诉她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还是最优解。
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却折射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3.
我们很多人会习惯性将注意力和视角停留在一个角度上,我们甚至会长时间盯着这一个角度,想着怎么死磕到底。
于是很多人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就是,在问题本身上身经百战,直到越绕越远,不仅问题解决不了,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但是,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多停留一秒,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时,我们往往会找到通往目的地的最优解,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一样的收获。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人对一个咨询者说自己想卯足劲赚很多钱,然后可以随时去马尔代夫旅游。
咨询者问:你去马尔代夫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人回:让自己放松。
咨询者问:那你放松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人回:更好的投入工作。
咨询者回:也就是你想去马尔代夫的根本目的是以后能在工作上更出色。所以,你并不是真的想去那里,你只是想换种方式和环境来给自己减压,从而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
咨询者接着说:所以,你需要做的不是去马尔代夫,而是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工作技能更具备竞争力。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妨先给自己预留一点时间,思考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围绕目的思考最佳的途径,而不是陷入某种解决方式中不能自拔,最终造成事半功倍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