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懂,却做不到

2018-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浅92

    有句话说:“知道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也是我们很多人内心的写照。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是一群没有满足现状的,想要改变的人,我们是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所以哪怕是碎片化的时间,我们也会用来学习新知识,接受更多的信息来缓解我们对知识缺乏的焦虑。

    但现实是什么呢?现实就是我们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要早睡,却依旧做不到早睡; 明明知道一件事很重要,却迟迟拖延不去做;明明懂了,却总是“臣妾做不到啊”。对于这种现象,分析如下

    首先,我们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一件事做不做取决于这件事有没有好处,有好处我们才会去做。

    当然很多事有没有好处,我们是可以从表面上直观去判断的。那为什么一件事有好处,我们仍不想做呢?

  原因在于知道是知道,却没有体验到。我们没有体验到做了的好处,也没有体验到不做的坏处,这两种情况同时作用的结果就是,不做也不太坏,做了也不见得多好,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痛不痒之感,便一直拖延下去。虽然我们能侃侃而谈,却仅仅是知道而已,更甚者知道了也随时间抛之脑后。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理性和感性的通达,也就是没有悟性。悟性,佛家或者高深学问的研究领会最讲究悟性,有悟性的人,能透过字表面的意思,引起感受上的变化。

    我们会因为听到一段音乐而感到愉悦,悲伤或者忧愁,这种感受上的变化大家都有。但看到一段话,有悟性的人能从道理中引发感受的变化,没有悟性的人只能理解表面上的意思,无法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就不容易真正接受,产生驱动力去开始做这件事。

    这个驱动力是什么呢?就是目标感。趋利避害中的“利”是什么呢,放在我们说的这个话题下,“利”就是及时的立竿见影的回馈;“害”就是不安全感的守旧。

第一点目标感 

    目标是驱动我们做一件事的动力,也是纠偏方向的灯塔。汽车前进需要动力,航船确保正确的航向需要灯塔,很多事情我们不去做,不是大到没有能力去做,而是小到没有动力去做。琅琊榜这个电视剧反映出来的道理有很多,对个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性原理”,同时也是整个电视剧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反映的。

    简单来说,“第一性原理”就是用物理学的眼光思考世界,抛弃已有的全部成见,一层一层剥开表象,直接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 就是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挪开,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

    梅长苏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依旧淡定自若,处变不惊,是因为他有强大平反的目标作为灯塔,同样誉王也是,他总是能够对不待见自己的梅长苏和颜悦色,控制好情绪,也是从着梅长苏有能力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第一性原理”,不偏航向。

第二点及时的回馈 

    缺少及时的回馈,我们做事情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及时有效的反馈是一个人从新手到大师练习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不管是养成一个好习惯,还是坚持去做一件事,能够得到及时的回馈都是很必要的,这样一方面符合了趋利避害的本性,另一方面使我们得到满足,提高自我认同的水平,增加我们的信心,反过来又鼓励我们继续做下去,形成一个正循环。

第三点不安全的守旧

    做一件事前,你没有说过或者想过这句话“如果我做了,没有用怎么办”?这就是我们对安全感的依赖,人都是守旧的,害怕改变没有用,因此不太愿意也不太容易改变,对付出没有回报及不确定的恐惧是很多人不去做的原因,为了对抗这种恐惧,上文所说的及时的回馈便是对症之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