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人生旅途

感谢朗读者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4人  David623

本篇非原创,转自笔名可仁的文章,一个我再熟悉不过的人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在继主持中国诗词大会之后,2017年以制作人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在央视黄金时间推出《朗读者》栏目。

这是一个集文化、教育、励志为一体的综合节目,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其中的故事,让人激动、感动,甚至是潸然泪下的同时,给人以正能量。

我看过过的一期朗读者----冻土专家张鲁新。在看这期节目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张鲁新是谁。通过这期节目,我对张鲁新是肃然起敬。

张鲁新,1970年,毕业于西南交大的前身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在大兴安岭从事了四年的森林铁路建设,开始接触冻土问题。

1974年,毛泽东发出了“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的号召。那一年,他怀着在高原建功立业的憧憬,告别新婚七天的妻子,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正式进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在青藏高原进行冻土普查。

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他与他的同事经受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有一次,由于原先的图纸有误,他们迷路了,原本20多里的路程,他们走了40多公里,仍没有走到,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了,这在高原上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已经到了人的生理极限。并且当时下起了大雪,在高原地区的那个时刻,他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等待救援了。他们将烟盒裁成了3个纸条,然后用仅有的三根火柴点燃这三个小小的纸条,希望能让救援队看到他们。每个纸条大约能燃烧10秒钟。第一根火柴点完了,没有任何的反映。第二根火柴点完仍然没有动静,直到第三根火柴时,他们听到了有人在说:那边有火光。他们得救了,见到救援队的那一刻,不喜欢流泪的张鲁新哭了。

由于各种原因,青藏铁路工程1976年上马,到1978年就停止了。身边的同事纷纷转行或者调离,张鲁新坚持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野外实验研究。直到1988年12月,由于长期没有科研经费,张鲁新终于坚持不下去了。

正好山东济南国际机场面临一项技术难题,张鲁新带着妻儿从兰州搬家到济南。张鲁新用自己的技术赢得了家乡人的尊重,他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平静而舒适的生活本来已经是眼前的事实,在高原多年的艰辛和动荡本来可以从此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但是,一部叫做《西藏的诱惑》电视片,却奇迹般地让他重新选择了高原,选择了遥遥不可期的青藏铁路。

1989年到1992年,张鲁新做了三年铁道部西北研究所科技信息研究室主任,这段经历使他对国际冻土学界的前沿问题有了更加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1995年开始,张鲁新主持了的“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区地温变化对路基稳定性影响”等铁道部重点课题,这为后来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

2001年2月8日,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开工,在张鲁新主持下,青藏铁路采用了以对流换热为主要作用机理的片石路基结构和碎石护坡结构、热棒路基结构和“以桥代路”的工程结构等先进工艺,解决了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几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努力,换来了这伟大的一天。

张鲁新曾经说过一句话,谁不坚持谁就罪人。因此他坚持了30多年。

董卿在节目中说,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没有张鲁新就没有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

节目中,张鲁新的同事----他的徒弟和徒弟的徒弟们为他朗读了美籍诗人萨米尔·乌尔曼的《青春》。张鲁新与现场观众共同朗诵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精彩名句: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张鲁新给人们留下的是振奋、激动和感动。

而那期节目的另一个朗读者是著名演员斯琴高娃。他朗读的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给母亲》。斯琴高娃以对母亲的无限怀念,声情并茂地朗诵这篇美文,到后来她已是泣不成声。朗读完后,她起立深深地鞠了一躬。董卿和现场观众也都难以抑制地流下了热泪。节目最后,斯琴高娃对现场观众说:“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的犟嘴,真的,不然的话后悔来不及。”现场观众爆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是对艺术的赞赏,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点赞。

感谢董卿,感谢她创办的《朗读者》节目,给我们带来的这股清新之气,这是文化与精神的结合,是传统与人性的结合,也是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表现。张鲁新那句“谁不坚持谁就是罪人”的铿锵话语,是中国工匠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而斯琴高娃的深情朗读,则是艺术家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是真实的人性和大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