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随笔 十五
读诗词,使胸有锦绣,让心容万川;让自己不空,使人生不寒。
十五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诗中云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感慨曾为杭州太守的苏公自述平生功业,竟无杭州,作为杭州人颇有失落之感。其实,除了知杭州,苏公早年亦曾知湖州,就是在湖州任上(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告发,起因是在例行公事的《湖州谢上表》中云:“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被舒亶等一干御史弹劾“有讥切时事之言,......轼万死不足以谢圣时”,并收集苏轼以往诗作指其有“不忠于君”之言。于是43岁的苏子瞻入狱。当时,与儿子苏迈(与亡妻王弗所生)探监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若有坏消息,就送鱼来。有一次苏迈因外出借钱无法送饭,就请朋友代劳,却忘了告诉那个约定,结果,朋友送来熏鱼,苏轼大惊,知道无望。于是写下二首绝命诗,题曰: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诗云:
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显然一首给弟弟苏辙苏子由,一首给续妻王闰之(王弗堂妹)及苏迨、苏过二子。柏台,指御史台,属于中央纪律检查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故又称“柏台”、“乌台”。“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意指死后埋葬在浙江。为何有此愿?在文稿中交代:“狱中闻湖杭民为余作解厄斋经月,所以有此句也。朱邑葬桐乡。” 在狱中听说杭州、湖州一带的民众自发作起为我解厄纾难的道场,一连数月。汉代朱邑曾为官桐乡,深受爱戴,死前遗嘱埋葬在桐乡。同样我的尸骨也埋在感念我的浙西吧!
这两首诗既然是绝命诗,眼当然落在“绝命”上,蕴在一“来生”二“愧”。与兄弟子由来生再为兄弟,对家人受累而愧疚,读来令人凄凉心酸,为兄为夫为父为臣,不能伴老终身,对兄弟的遗憾,对幼子的疼爱,对妻子的歉疚,为官一方,对乡亲感念,更心念皇恩,自做错事无以身报。甚是令人唏嘘!诗文传开,群情激愤,本来诗案无中生有,罗织之意,就连视为政敌已致仕的王安石也上书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也有前半生为挚友后半生为政敌的章惇的仗义执言,加上神宗本无杀苏轼之意,最终,苏轼从轻发落,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平生功业之黄州贬適生涯。
苏家子瞻子由两兄弟一生手足情深,苏辙因此案亦向官家请求以自身官位保苏轼,案结后苏辙因此也受累贬官。苏轼多次写诗词以寄思兄弟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是“兼怀子由”之作,与其千里共婵娟的就是兄弟情。后世移此情于男女之情上,坡公亦无可奈何。但按坡公心性,亦是一笑了之而已。
章惇(字子厚)初与苏轼交好,后为政敌,章惇为宰相时,留难苏轼颇多,无端贬至儋州即是此公所为。但在乌台诗案中,章惇颇为仗义。宋人王珙《闻见近录》:“王和甫尝言,苏子瞻在黄州,上数欲用之,王禹玉辄曰:轼尝有‘此心惟有蛰龙知’之句,陛下龙飞在天而不敬,乃反欲求蛰龙乎。章子厚曰:龙者,非独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龙也。上曰:自古称龙者多矣,如荀氏八龙,孔明卧龙,岂人君也。及退,子厚诘之,曰:相公乃欲覆人之家族耶!禹玉曰:它舒亶言尔。子厚曰:亶之唾,亦可食乎? ”
当时苏子瞻贬在黄州时皇上数次想起用苏轼,王禹玉就说:苏轼有诗“此心惟有蛰龙知”,皇上您飞龙在天,苏轼反而求诸地下蛰龙,是为大不敬。章子厚反驳说称龙者不仅指帝王,臣子也可称龙。皇上说:对啊!自古称龙者多着呢!三国有荀氏八龙,诸葛亮自称卧龙,都不是指帝君。退朝后章子厚责问王禹玉:你还真想覆灭苏氏家族啊!王禹玉辨解:那是舒亶说的话。章惇反唇相讥:别人的口水你也拿来吃吗?
此话甚得吾心!古今中外,谗言伤人比比皆是,谗言者小人之心自不必说,然而听从谗言者往往为人利用,是为“食人之唾”,不亦恶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