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才叫过年,现在顶多算放假(二)
2023-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家三小姐
多年以前,老舍先生曾在《北京的春节》里,深情回忆了北京胡同里的春节景象: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从前的春节,是充满了仪式感的。它总会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集市、在庙会、在每一条喧闹的街道上,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彼此祝贺,传递幸福。它总会有眼花缭乱的色彩,檐下的灯笼、门边的春联、夜空中的烟花、巷子深处的爆竹……无一不在宣告着新年的到来。
而如今,鞭炮声只存在于农村的零星角落中,麦芽糖几乎很难看到,街道上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也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东西,已经逐渐消失了。儿时印象里的年味,它也确确实实地淡了。以前一家人兴高采烈去采买年货的场景,已经少有了;现在更多的是网络购物,足不出户坐等快递上门即可。很方便,可也少了很多过年的气氛。以前年夜饭时才能吃到的诸多大餐,如今好像随时都能吃到了,可食物入口的那一种满足感,却很难再找到了。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里有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新衣裳、年夜饭,也就不足以带来太多的喜悦感。我们过年的仪式感丢了,春节也就成了日历上,再普通不过的一页。
之前,很多人在网络上满怀期待地计划着“疫情结束后,要去做什么”。有人说要去吃火锅,有人说要去见朋友,有人说要去旅游……我们越来越能读懂林语堂的那一段话:幸福人生,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很多东西,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珍贵。
年味,大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