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真实的自我

2019-06-25  本文已影响0人  烨_2019

先说界限感,“中国人的这种文化缺乏界限感,经常会把自己的别人的老天的事情混淆。”,这句话确实常常在网上看到,其实我的骨子里面也是如此的,比如我会认为孩子的事情老子管是天经地义,这些老旧的观念,不能说全部影响我,但我也不觉得他是错误的。认为他绝对是有一定道理的,是老祖宗给的经验总结,毕竟姜是老的辣,哈哈。

但是从老师举得例子来看,确实是界限感不清的后遗症吧,高考的政策,是当事者的身份该想的事情吗? 听着感觉挺可笑。但是这只是说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吧,其实我们日常事务,尤其我再工作中,瞎操心的成分太多了,导致影响了主要目标,主要矛盾的解决和完成,这些理念不光是心灵的洗涤,其实想想对工作的方式方法绝对是精辟的指导,很有用。反思自己做事情那个猴急的样子,没有想好了该作的步骤,就着急些可以放弃的影响因素,总是让乌七八糟的担忧,坏了自己办事情的成效! 这种分不清身份、分不清职责、搞不懂哪些该重点干的情况,确确实实就是从来都没把自己“当外人”啊!

其实现代社会界限感更是一种职业性,完成岗位要求的职责,保持职业性,是当代社会人际简单、效率高效的突破,过去做事先考虑做人,先考虑找门路的思路,已经逐步改变了。混在当代社会,提升能力,做好自己的硬件,分得清、拎得清还是至关重要的。

把自己好不好不自觉的交给他人去定义,没有界限感。这一点在我身上挺明显的。我很在意别人满不满意,你问我喜欢什么我不一定分的清,但是我知道我周围的人可能喜欢什么,至少我“专心”去研究,可能我这样做谁谁是满意的,我一定不要那样做,因为那这样可能谁谁会生气。确实是,我希望别人认可我,我认可我自己算什么呢,感觉那么没有说服力呢。是不是?难道大家都是自我认可的吗?我觉得不会吧,多数还是需要外界的认可的。 当然我是属于被外界认可影响过大的那个,这个我承认。我希望我接触的,都会因为我而高兴,我愿意做好各个角色,满足大家的评判,好像那样我会很成功,不,不是好像,而是“就是”,这样我就会感觉好了,非常好。觉得自己就完成任务了,内心特别轻松。工作和生活中,我都是如此的。真的,当别人满意时候,我的心特别舒坦,一旦有争执,有意见不一,有看法,我的心一点都不痛快,就算是我讲道理,我也不是真的高兴。

但是我也很奇怪,好像我又很矛盾,因为我希望别人满意,可做事儿的时候我又特别较真,若觉得别人说的不对,又非得把道理讲清楚,不愿意顺着别人的意思讲。但是明明我希望不要让对方不满意。  太矛盾,太累了,得给自己点儿空间了。

听完课,分析分析自己,感觉好痛快呢。 说实话这阵子孩子学习上我没有特别着急过,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很高兴,毕竟孩子是最重要的。若是能给孩子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这是每个父母所追求的。

老师讲到这个自恋型的人格对于孩子的影响,我觉得以前我就看孩子是真的受影响。过去我总批评老大,熊的挺凶的。很多时候我批评老大,老二会分散我的精力,比如两个小手捧着我的脸,亲亲我,让我听她说话,不要面对哥哥,不要生气,眼睛还泪汪汪的,她两三岁可能真的觉得天要塌了,妈妈应该是他的所有,她要挽回她的怒性,等等。跟老师讲的很相符。我那个发怒的情绪应该让孩子很无助,小的希望通过她的行为平息我的愤怒,大的我估计已经麻木了吧。好对不起我的宝贝。

孩子的存储器正在被我每日向里面存储数据,太可怕了,我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我自己想想都不是我想要的。我给孩子讲学习不好后的残酷,混不下去的难受,这种提前结束孩子梦想的做法,会把孩子的心刺的生疼吧,好残忍。我不要,我不要,我原本是希望,孩子充满想象,比较乐天派,不要像我,整天发愁,事情都干的很累,可是我实际上一直在给孩子浇灌这个社会的现实,这些营养早就的怎能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呢?应该会给孩子更多自卑感、缺爱感和断裂的想象吧。

真实才是鲜活而美丽的!这句话其实我从生活中感觉并不是这样的,这是我小时候的童话世界吧,早就模糊了,我看到的是别人的鲜活和美丽,我的只是偶尔有,甚至我的真实是什么,我是不是把他丢了,丢哪里了,我该慢慢捡拾我自己的真实,才能慢慢让孩子感受真实的爱,无条件的爱!为了孩子,为了我们自己,继续觉察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