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简书过鸡年——万人万字,请接棒! 今日看点

简年6:集市散记

2017-01-26  本文已影响57人  斑锦
简年6:集市散记

小时候不知道这就叫个集市。只觉得就是每礼拜一次,又刚好是在周末休息日,就认为是专门慰劳小孩子辛苦学习了一礼拜的“孩子节日”吧。我们不像现如今知道的这个习俗一般,管它叫“赶集”,而是叫“上市场”。因为地方小,就那一条路是新修的,唯一的最宽也最干净(柏油路,没土),那个时代又并没有什么车辆,于是就成就了“自由贸易市场”。
其实自由贸易市场也是有它自己的地儿的,只是前后牌坊不宽不大,人多时拥挤难堪,大家不喜,就容易没生意,于是摊贩都把摊子支到牌坊北门口的这条路上,叫做“街”,慢慢也就改说成“上街”。

冬里的上街日尤其热闹,因为农活都歇了业,没啥可忙;近年底又多半兑了现钱,没啥可慌,于是一股脑寻思的都是吃啥好吃的。
大肉(即猪肉)、鸡肉、牛羊肉自不必说,那是这天封地冻的大西北冬里养精蓄锐必备之储,再穷也要吃的。
蔬菜也就是些各种萝卜洋芋红薯这些根茎菜,和大白菜、豆制品、菌类,——这些或者不分季节都可以种养,或者耐储。
所以每每上街,几乎不用列清单,几点一线是门清的。肉(一般是大肉,鸡鱼牛羊什么的一般是大日子才买)——豆腐(或豆干豆芽等豆制品)——蘑菇(主要是平菇)——末了补充点鸡蛋啥的,每次是一家人一周的口粮。
即所谓“冬日赶集老三样”:豆腐豆芽鲜蘑菇。白菜洋芋都不算,因为耐放,是已早早囤下了的。

孩子们最盼赶集这一日。因为要出门在众人群中慢悠采购所以时间过得很快。比起在家围炉不挪窝的母鸡抱窝状,自然是好玩不止一大截。
也是唯一一件能跟陌生人聊天还不怕被教导的趣事。(说是陌生人 也并不坐实这个称呼,因为这些摊贩不管严冬酷暑风雨无阻每礼拜都来,也算混熟脸了。)
比如买豆腐。卖家会问你怎么吃,“炖鱼炖白菜不?”不是。“凉拌?炒小菜?”嗯。“那就这种,不老,入口滑溜。”
比如买蘑菇。“妹子你看我这蘑菇,黑是黑白是白,一点不发黄,手掂起砸手,还不那么湿,拿回去您切片炒,别顺撕,顺撕太韧牙不好的受罪,切片炒那叫一个筋道,保准你下次还来……”
比如买鱼。“您几人吃啊……四个人吃啊,那你看这条大小,刚好,一顿吃完吃过瘾,还不剩下浪费……”

时代新了,生鲜果蔬(当然因为运输或季节关系而价格不菲)、零嘴也渐多起来。再上街就不“三点一线”了。电视上老宣传养生啥的老人家也都能接受那些新知识新观念了,于是蔬菜该补补的就都尝试着采回点儿。水果尽管嘴说“凉,不敢吃”,也愿意称一斤半斤的回家搁屋里暖暖吃。烤红薯舍得按人头给买了,还有糖炒栗子,就算计划的零食花费不够买比塞牙缝多点,也愿意奢侈一下一人分俩了。
……

这都是吃食。穿?在这条街的那头儿呐。容我再忆忆。

今夜晚安,我回不去的家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