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众》悲剧色彩的赏析展示
鲁迅坚持了一生的事情就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在小说中看客的心态也是其最深恶痛绝的、批判最多的。鲁迅认为人们的这种麻木、冷漠的心态无处不在,这篇短篇小说《示众》也揭示了悲剧的色彩。
环境描写渲染悲剧色彩
小说的开头段描写的这段话“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交代了时间是在酷热难耐的盛夏,作者选取的季节反映出即使在酷热的夏天也止不住人们去看热闹的心态,为之后“示众”的情节渲染了悲剧的色彩。“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胖小孩口中喊道热包子,作者却描写了桌子上的冷包子,毫无热气冒出,为小说的悲剧性做了铺垫。“刹那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可以看出即使在炎热的午后,人们也不会放过看热闹的机会,进一步渲染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看客的多面展现渲染了悲剧色彩
1、看客心态的根深蒂固
犯人压上“示众”,刹那间,看客便围满了大半圈,来的稍微晚一些的人只能“屈在第二层”。由此看出,一有可看之事,看客们的反应是很迅速的,“看”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性,“麻木不仁、冷漠”已然成为他们的常态。看客们随时等待着“热闹”的出现来排解他们无聊的时光,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热闹是很敏感的,甚至期待不断有“热闹”出现。在看客们看“示众犯人”的热闹时,一位车夫摔倒了,“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起来了,一切头全数回转去”、“大家几乎都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在看客的世界中,他们不会放过一次看热闹的机会,一定不会错过可看之事。这种心态也为这群看客蒙上了悲剧性的色彩,他们只是一群没有自己的想法的行尸走肉,即使再无聊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值得一看。
2、看客精神上的无聊与心灵上的麻木、冷漠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那群毫无头脑的看客们争夺有利位置的行为,作者没有着重描写其中的某一位,对于每一位看客作者着墨都差不多,充分地体现出看客的精神世界的无聊。秃头的老头子原本在弯腰研究白背心上的文字,甚至已经读了起来,然而胖孩子看见秃头在研究便也加入了进去,此时后面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想趁机挤进来,秃头怕自己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都没来得及读完,也无可奈何。一个携洋伞的长子来补了阙,虽然他对身后一直在大口呼气的“死鲈鱼”瘦子充满了不满的情绪,但为了看清楚热闹,他只是“皱眉疾视”,没有轻易让出自己前排的位置。这些看客们为了看一件很无聊,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他们也甘愿挤来挤去,甘受酷暑炎热,他们精神的无聊和心灵的麻木进一步渲染悲剧性的色彩。
3、总有人前仆后继
《示众》这篇短小说出现了三个小孩子,一个卖馒头的“胖小孩”,一个戴小布帽的“小学生”,一个是在老妈子怀中的“孩子”,然而身为孩子的他们,对于看热闹的热情丝毫不减于大人们。卖馒头的胖小孩边吆喝着卖馒头边伸头望“示众犯人”的地方。“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速度之快体现出孩子想看热闹的迫切程度。“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小学生的速度也惊人,并且还为自己寻找了有利的位置,可见其看热闹的热情极高。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被老妈子带着穿梭在人群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胖小孩”和“小学生”的速度从何而来的了。小孩子们的前仆后继使小说极具讽刺意味和悲剧色彩。
最后,“看客”的心态也是中国人民最普遍的心态之一,鲁迅通过这篇短小说表达了其对这种麻木不仁、冷漠的心态的厌恶、痛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