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认知

2022-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大佛聊互联网金融

   经常说认知,到底认知是什么?

   人的认知无非分三大类。

第一大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认知。

   这方面从上小学就开始普及,以前我们上小学时叫《自然》,现在叫《科学》,上中学后,叫物化生,大学叫专业课,毕业后这类人才源源不断地被送进各类工厂和实验室,然后培养出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在工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时,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的认知,是学校最主要的任务;当年我们高中10个班,分科后有8个是理科班,只有2个是文科班。因为工业处在快速扩张期时,理科生毕业后出来更好找工作,然后大家就都去读理科。

   这方面的认知,绝大多数人都不差,也不要指望自己有多强,外面专业能力比自己更强的人非常多,因为学校和工厂,天天都在教这方面的职业技能。

第二大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认知

   称之为社会科学知识,这方面主要就是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对工科男来说这方面的认识一般相对很差。回想我们当年在学校时经受过的教育,学校只会教您如何进厂搬砖,说好听点:叫提高职业技能,以前的名言叫“学好数理化,天下都不怕”。但一般都不会教你怎么赚钱,他们给您洗脑的内容也是上班赚了钱后,贷款买房,最好是贷30年,然后还房贷,最好是安安稳稳的在厂里面奉献一生。

   如果学校大面积的教学生如何赚钱,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早早就财务自由了,那工厂的活交给谁干?如果去参与做蛋糕的人少了,做出来的蛋糕小了,手里的钱还能那么值钱吗?当市场上流通货币一定时,只有去参与做蛋糕的人越多,做出的蛋糕越大,手里的钱才能买到更多的蛋糕。如果大家都不去做蛋糕,没蛋糕可分了,那货币就是一张白纸。

   理解到这一层你就知道,别人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如果您太早财务自由,不想再去参与做蛋糕了,以前世俗观点会认为这类人是:好吃懒做;现在世俗观点会认为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第三大类:思维上的认知

   包括心理学、逻辑学。这一块对多数人是盲区,回想此前在学校里面上了19年的学,但从来就没开过心理学、逻辑学的课程。

   心理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研究怎么搞人的,这与传统价值观念里做人要忠诚、厚道不符,哪还会跑去研究怎么搞人啊,那是人力资源部该做的事,人事方面很多人是小白,然后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还有人性的弱点,明知贪婪和恐惧是人性弱点,但就是没法克服。因为贪婪,赚了钱不知道止盈还要跑去加仓的;还有因为恐惧,低位割肉亏损走人的;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在作怪;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方面,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才能反复割股民和基民的韭菜。大家看到7亏2平1赚的结果,实际上仅是表象。

   逻辑学对普通人来说也玄乎;GCT考试里面有一门学科就是逻辑学,当年我们有帮同事做完逻辑学真题的心得是:做了每个案例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选项,往往是错的;当您认为它是错的,但往往答案又是对的,很多同事都有这种感觉。

   现在回头看,在金融里面,当同一条消息案例发生后,大多数人推理认为该走的方向,经常跟实际相反。大白话,看到一个新闻,当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利空时,那类消息往往是利好;当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利好时,实际上往往是利空。

   这个主要跟人在逻辑学上的认知有很大关系,没有准确看清楚里面的逻辑关系,比如主次关系,普通人分不清哪个是主要和次要的,因为普通人一般只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因果关系和并列关系也似懂非懂;至于定性和定量关系,字都认识,组成词语和句子后就读不通,也把握不准尺度,然后才会得出与实际完全相反的结果,从而做出错误的抉择。

   做了错误决策后,聪明的人还知道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反思自己的错误决策行为,而绝大多人不是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总是想着怎么甩锅,把责任甩给天、甩给地、甩给其他人,不从中吸取教训,然后韭菜就是这样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