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兴奋:专注本身就是目的
昨天,一个朋友问我,你之前抑郁的状态是怎么走出来的?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需要用好多期好仔仔细细地回答。这一次,我只想分享自己一个小点的心得。这个心得来自于《禅者的初心》(英文书名:Zen Mind,Beginner’s Mind)。
巧合的是,作为佛教徒的乔布斯是从这一本书开始接触到这种东方哲学。书的大意是告诉人们,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一颗初学者的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忠于自己,同情众生,并且切实修行。
因为这本书刷新了自己很对的偏见与纠结;关于情绪,关于产品,也关于和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关系。
但今天,我只想分享其中的一个点,是我在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心得,就是书中反复提到一个理念——远离兴奋。
抑郁纠结的情绪和遭遇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吊诡的的是,这种情绪就像是愈是抗拒愈是煎熬。而我们越是希望用一种立竿见影的、顿悟的、让人兴奋的灵丹妙药解决,反弹就会越剧烈。
禅不是某种兴奋,禅只是全神贯注于我们一般的日常事务。
初学者的心是远离兴奋,空空如也的。不像老手的心那样饱受各种习性的羁绊。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本意。
铃木禅师甚至告诫大家不要对禅太感兴趣,一些对禅太兴奋的年轻人往往会荒废学业,跑到深山野岭去坐禅。这种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兴趣。
如果你的心是宁静、定见的,那么哪怕你身在喧闹的世界中,每天在写邮件、报账,仍然会不为所扰。尽管身处喧嚣和变迁的中心,你的心仍然会静默而稳定。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也在开示这一点: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它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远离兴奋,是让自己不要想着去期待或者控制。
通常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都是想要成就些什么,控制某种状态,期待得到些什么结果。而所谓“远离兴奋”,则意味着我们的努力不应该以追求结果为目的,用一种“无所成”的心态去从事与面对。
如果你以“无所成”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它本身就会包含很积极正面的态度。相反的,如果你投人一些特殊努力通过做一件事去追求某目的,它就会多出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成分。我们应该丟弃多余的成分,只是为而不争,敬事如仪。
洞山良价禅师说过:“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
很多事物就像如此,男与女、你与我,快乐与烦恼,迟钝与精进;彼此都互相依赖。但白云不应被青山打扰,青山也不应被白云打扰,两者都是相当独立,但又互相依赖。尽管你想尽办法要把某些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或许是善意的,但确既务必要也不可能。
只有再没有分别心与计较心的情况下,你才是真正在做事。做任何事情时都不思善、不思恶,都是倾注你全副身心专注去做,清静平和,有思想却没优越感,有情怀又不矫情造作。
在对乔布斯影响深剧的关键12条准则的第一条里,铃木俊隆提到:
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这一规则(还有其他一些后面的规则)为长期阅读禅僧习惯的读者所熟知。这也是我哲学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禅僧生活的一部分:单任务而不一次进行多项任务。
这可以从一件特别普通的事情开始做起。
当你行走的时候,专心行走。当你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当你写邮件的时候,就专心写邮件;贴发票的时候就专心贴发票;喝茶就专心喝茶……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地全心投入。
因为远离兴奋,无所期待,所以我们也不会特别惊讶于烦恼的到来。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静坐于烦恼之中。因为要解决烦恼就是要成为烦恼的一部分,与烦恼合而为一。
试着允许自己焦虑,直面焦虑,告诉自己焦虑也是人正常情绪的一部分的话,焦虑反而会减少。
而当你通过练习,去尝试觉察当下的身体、想法、感受时,你就能够认识到在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想法,哪些是情绪,并且也会比较可以容纳得住它们,从而不会立刻依靠惯性做出反应。
这样的话,面对压力时,你既不会回避,也不会紧抓不放,而是会更平静,就像是面对一个老朋友,很高兴你能来,也不介意你会走,给自己更大的空间去做出适合当时情况的反应。当你不断地练习后,就能够与压力与情绪和平共处,建立更好的关系。
以上所说的禅,都可以用专注替代,或者修行。或者它叫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你的修行是宁静且保有平常心,那么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开悟。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渴望通过专注达到什么目标,只要能够对宁静、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恒,你的良质就会建立起来。
专注本身就是很酷很酷最美妙的体验,也最终和唯一的目的。我们只是需要给自己多一些耐心。
这一篇,写给之前那位好朋友。
以上
「世界辽阔,我们这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