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师精讲《佛陀传》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e2949eea6c176586.jpg)
9月16日(周日)下午,莲花印象又迎来了包老师的《佛陀传记》的三期精讲。惟明和其他十多位书友再次欣然而至。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9f016037d49b4410.jpg)
包老师说:这次讲《佛陀传》其实只是一个佛学常识入门班,今后如果有机缘,他愿意与大家分享《八大人觉经》《吉祥经》以及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佛经(其实是编译)《四十二章经》等佛教的经典。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928685d38003102a.jpg)
关于佛法僧,南老曾经把有关佛家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佛法、佛教、佛学。包师认为,严格意义上讲,上述三者是很难严格界限分明。佛法、佛教、佛学哪个更重要,其实是混而为一,又散而为三,内容彼此含摄。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c64499ad8f97839d.jpg)
几个常用名词概念的区别(寺和庙是不同的):
一。佛教的寺(比丘)、庵(比丘尼)。寺:最早是衙门的意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部“。如商务部、外交部等,后因西来僧人住在白马寺,且把该处赠与僧人驻锡,所以之后就把僧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寺”。
二。庙、堂、祠则属于儒家的祭祀先祖场所的专有名词。
三。观、洞等词则属于道家的活动场所的专有名词。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bd93a7f522402f8c.jpg)
建立这些场所都是为了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寺院是社会教化、心灵教育的学校。出家人被称为“荷担如来家业”。佛教在唐宋达到鼎盛,明代之后逐步衰落。明清之前,得道高僧僧人占据社会文化的制高点。主要是教化人民,形式以讲经为主。还幽默地说当时僧人干的事情有点儿“类似现在的樊登读书会”。《三世因果经》在中国影响很大,但如果只把宗教理解为劝人向善,还是只知表皮而已。该经按照《大藏经》中的分类属于疑伪部,是一部中国人编写的“伪经”,是佛教流俗后的产物。世界各大宗教的发展历史都一再证明,要想传播的更广流传的久,就必然向世俗化倾斜,所谓接地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ff72c8b6c9a3b995.jpg)
很多流行的词语大都来自于佛教,如醍醐灌顶。。。
原始佛教:佛陀住世时的那段时间的教法、佛法。
佛教大约是所有宗教里,最具和平性的。虽然历史上发生过提婆达多分裂僧团的事件,主要原因是提婆达多提倡更严格的修行方法(绝对不吃腥:如鱼肉,不食五荤:葱、蒜、香菜等等)以对抗佛陀的中道。佛陀圆寂之后,佛教慢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和其它部派佛教,以及后来的大乘佛教和印度密教。大小乘的问题很复杂,如果简单打个比喻,小乘认为校长只有一个,就是佛陀(最多再承认一个“燃灯古佛”),毕业后最高拿到本科学位。大乘:校长无量无数。还有教务长,系主任等等。学位可以读到硕士成为菩萨,最后读到博士成为佛。当然这是个比喻,不过要看清楚现在的佛教,就有必要梳理历史的脉络。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38a8f351a743513d.jpg)
推荐社会学名著《乌合之众》,重点概念“平庸之恶”。人类社会一再上演羊群效应,从众心理使我们认为只要大多数人认为对的,就是对的或者就是真理。其实,这是错误的。历史证明,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至少,真理和人数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推荐两部电影:《浪潮》《死亡实验》由真人真事改编。看懂这两部电影,就理解乌合之众与平庸之恶的含义了。世界上最难的是两件事:1、把你的钱变成我的钱。这是商人。2、把我的想法变成你的想法。这是思想家。历史上,逆潮流而动的人,往往当时不受待见。例如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们都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属的时代。纵观历史,很多学术、教义在最初通常是好的,后来就江河日下而泥沙俱下,完全走样了。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独立思考,是发现和探索真理】
真理的特征就是:1.原本如此;2.普遍如此;3必然如此。用佛学的概念就是“法尔如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0e491bdcbb5e6f41.jpg)
徐梵澄先生是鲁迅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印度,在印度文化研究翻译等方面的成就非常高,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知名度远远不如“季羡林”先生。他认为“中国有儒家真好”。从文化的特质来看,儒家的弊端是太关注现实,因为太关注现实而缺乏超越性。“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夜半赴考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儒家对佛家的批评是:违背人伦、消极遁世的,而儒家是积极入世的。
中国本土文化没有出家的渊源,但是有隐士的传统。隐士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就像出版品牌《理想国》的广告语:想象另外一种可能,展现了不以追逐名利为人生目的的生活方式。真心希望这样的人不要像恐龙一样灭绝。
而在印度社会,尤其是传统印度社会,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从不追求灵性生活,会让人瞧不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92e9f2530c11226c.jpg)
佛陀为什么没有成为社会改革家?佛陀的称号:
大雄 大力 大勇 (佛家)
智 仁 勇 (儒家)
英雄征服外在的敌人,而圣雄征服内在的欲望。
真正的修行者要有极大的勇气,通常是具有理想和情怀,为真理而活的人,是人类仰望的群星。
钱理群说过:不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人要努力成为人,至少不会堕入三恶道。
慈悲(爱心和谅解)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1a5c667b03ca8399.jpg)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我们现在则是:我是世界的尺度,当我们以“我”为尺度来评判外在世界,也就是带着强烈的“我执”,那烦恼痛苦就因此而产生。
当时的印度社会,掀起一股反对婆罗门以及《梨俱吠陀》《耶柔吠陀》的沙门思潮,但苦行非佛家专门的修行方法,是许多门派的共同修法。
不过,佛陀反对过度的、无意义的苦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7763f41a06e82932.jpg)
三十二天(又一说三十三天):欲界天6层(包括四大天王天、忉利天、兜率天等),色界天22层(光音天等),无色界天4层(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等)。
佛陀出家一说19岁,一说29岁,目前主流的说法是29岁。苦行6年(2年的说法也有、6个月等),大部分说法是在6个月到3年之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461fb97fe24b6820.jpg)
苦行只是能暂时止息欲望,禅定就像用大石块压住杂草。但是佛陀发现,过度苦行对觉醒没有根本作用,禅定也是如此。苦行有点儿像用大火烧草,但是野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佛陀的终极解脱方法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才能彻底破除无明,熄灭贪嗔痴。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0b5d03a54f51410f.jpg)
再用比喻谈一点小乘和大乘的区别:
小乘:只有出家,也就是正式注册学籍并修满学时学分才有可能毕业。
大乘:承认自学成才,考核成绩不仅看自己的分数,还要看帮助别人的分数。
在家人发展成为居士佛教,维摩诘是最有名的在家佛。
佛陀既反对苦行,又反对享乐,取中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b178b4092d7415c6.jpg)
古代大多数的圣贤或者伟人出生,都有一些异相和瑞相。摩耶夫人梦感而孕,梦见六牙白象自兜率天而来,入右肋而有孕。在蓝毗尼(花园)降生。据有些经典记载,出生之后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脚踩莲花。空中二龙吐水为太子沐浴,说“天上人间,唯我最胜”。
出生后,阿斯陀仙人预言:要么是转圣轮王(统一整个印度而影响世界),要么就是出家人。悉达多从小就喜欢独处、沉思、智慧。
娑婆世界-堪忍-必须忍受。李天命5岁时即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baf340f664b24472.jpg)
佛家有一个说法:1.人身难得 2佛法难闻 3中国难生。藏传佛教:暇满人身。所以,要珍惜做人的宝贵机会,不要只知道追逐名利。
乔答弥认为:女人与男人一样拥有智慧和力量,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性也可以出家修行。佛陀答应王后等女众出家之前,曾拒绝两次,因为考虑到当时的居住、生活、社会影响。乃至制订了严格的规矩以及后来慢慢形成的比丘尼的戒律。
佛陀入灭后,500年(正法时期),1000年(像法时期),1500年后末法时期(应该是舍本逐末的意思)
佛陀的最后嘱咐是:以戒为师。
![](https://img.haomeiwen.com/i7094900/a0d42fe3342b03c2.jpg)
〔回答学员提问〕:索多玛和蛾摩拉代表了罪恶之城。推荐电影《索多玛120天》,原著是法国的萨德侯爵,导演是帕索里尼,背景放在了二战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独裁时期。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旧约》就是一部以色列的民族史,充满了人类文明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