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抛开世俗杂念,解开心灵枷锁,遇见未知的自己
前阵子,一组热点新闻颠覆了全国人民的认知,陕西西安一名24岁女子,租房不到一年,将房东整洁干净的房子改造成“大型垃圾场”,房东单从房子清理出垃圾就高达100多袋。
现场图片真不堪入目,这一堆垃圾,是人住的地方吗?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风靡全球“断舍离”。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心灵也堆积着大量的“垃圾”,或是我们的思想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那么,我们能过得轻松、洒脱吗?被“垃圾”堆积所剩无几的空间,能让我们心灵空间清爽、舒适、安定吗?
那么,我们能不能借由物品审视自我,对心灵进行一次断舍离呢?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心灵篇)》这本书就对此问题做了最好的诠释。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令"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同时变得有序、和谐,也就是所谓"看不见的世界"的断舍离”
断:父母灌输的陈旧观念
孩子是怎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父母是怎么样的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传递的观念就像一颗种子植于孩子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而且,生活中的父母往往扮演着强者的角色,潜意识中,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我们说的都是对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种强势的压迫感,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不得不从”。那么,父母植入的观念真的适合我们吗?
书中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30来岁的女人,她一直都无法丢掉父母留下来的30多本宗教书籍,因为从小他就被告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书,千万不能丢掉,要好好珍藏。于是她一直把书放着,但从来没有翻开过。书籍给她带来的,除了压迫感,再无其他。学了断舍离以后,当她把这些对自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书舍弃掉时,她豁然开朗,原来,一直以来,她只是在努力做父母所期待的自己。
她感叹到:
“书架上的空余,以及从父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那种无比轻松自由的感觉”
可见,我们如果无法摆脱年幼时在自己心中植下的观念,那么,我们将永远活在父母禁锢的框框里,简而言之,我们活成了父母塑造的“艺术品”。
那么,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当然不是!心底的一个声音在使劲的呼喊。这时,我们必须进行一次心灵的“大扫除”,取其精华,对于本身很喜欢的观念,属有意识的接受,那可以欣然的延用;对于无意识的,毫无知觉被传染的,或者是心不甘情不愿被灌输的,就要立马斩断。只有断掉父母灌输的陈旧观念,重塑自我,从“以父母为轴心”转移到“以自己为轴心”上来,才能做真实的自己,给自己带来心灵的解放。
舍:自我期待
(1)期待源于过多过高的要求对方,这往往会事与愿违。
生活中,我们很多烦恼都由于别人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引发,这时,有人会纳闷了:“我们已按照《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的沟通技巧"讲事实—讲感受—讲需要—讲请求",将需求跟请求讲出来了呀,为何依然不能如愿?”其实,这必须让我们正视一个问题,我们提的要求,是否超出对方愿意接受的范围,这就会造成我们的期待将无法如愿。
“每个人都希望对方符合我们的期待。”
而在生活中往往对相处在一起的人有过多的要求,例如:起床后必须要叠被子,吃饭后一定要收拾好自己的碗筷,上床前必须把脚洗干净……但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会让我们内心愤愤不平,会责怪或者是说服对方。
“期待本身就是一种责备,完全是一种对自我期待的执着,所以只能招致反效果”
所以,我们需要舍弃对他人的期待,还原大家自己的本色生活。既然无法改变,就换种选项,重新接纳,当我们放弃了期待,慢慢学着把生活棱角磨掉,把自己的怨气、责备处理掉,释放出更多的心灵空间。
(2)期待好运气,其实是自我不幸的表现
"好运气"可以说是最受广大人民欢迎的词,福利彩票业的蒸蒸日上,也直接证明了,人人都在期待好运降临。如:某件事取得成功,是运气好;遇到愿意帮助你的人,也是运气好……可以说身边发生的好事,都是好运气起关键性作用,所以“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交到好运”也成了人们永恒的话题。那么,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是不是一直都处在不幸之中呢?
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员自从实行断舍离之后,他开始在买东西时考虑价格因素,之前特价时的大量采购,现在想想只不过是想要靠划算证明自己是个走运的人而已,说到底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罢了。
“如果你现在十分重视运气,那么这可能就是你自认不幸的表现。”
所以,我们学会舍弃对好运的期待,减少了期待,心灵将回归于清静,更有宽裕的空间来审视自己的需求,来培养自己纵观全局的能力。
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我们所要的将如期而至。正如佛家思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离:执念
人们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根源都是我们的执念太深引发的:放不下,舍不得,离不开,看不透。
执念,与其说是我们苦苦抓着不肯放手,不如说是放在心上的结,越想拆开越打紧,越是想放弃越不舍,结果越陷越深,越深越难化解,越是痛苦……所以,我们要释放出心灵的“垃圾”,就需要断离我们根深蒂固的执念。
书中跟我们分享了不少例子:
在丈夫过世十年仍无法走出悲伤的女士,以断舍离为契机,扔掉亡夫的许多旧物,接受丈夫过世这一痛苦的事实。
有位30多岁的单身女性,听了断舍离的讲座后,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但是一张装满言情小说一箱始终无法扔掉,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此时,她忽然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潜意识中,似乎藏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于是她当机立断,将这一箱书舍断离掉,自己也慢慢的试着不再排斥婚姻。
“通过物品来认识,发现、肯定自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善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其实,说断离,并非易事,生活中已给予我们太多的无奈,但如果我们执于过去,执于某人某事,我们永远只能活在自己安设的“围城”里,无法看到城外的风景。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对物品来重新审视自己,自己执于某件物品,是因为喜欢、需要,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如果它的故事没法给我们带来舒心、快乐,我们不妨试着用“面对,接受,处理,放下”的心态,对它进行脱“离”。通过对“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除“离”,来帮助我们断离执念,清扫心灵的“垃圾”。
断:父母灌输的陈旧观念——不需要
舍:自我期待——不期待
离:执念——不强求
当我们把“不需要,不强求,不期待”断舍离之弃后,就能重新看到另一个自己,才有可能离开那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轨迹,去开拓一条更适合自己轻松自在的人生道路。
最后,分享文中的一段话:
“只有让外在的生活空间和内在的心灵空间都拥有余裕,我们才能真正将自己从自顾不暇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有能力、有精神去吸取新的能量,并脱离自我的狭隘境地,站到更高远的角度,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发出关怀。 倘若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自在,更具包容性与人文关怀。这也是断舍离的终极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