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的力量:德国经济的成功之路》(二)
金融体系方面:
在往次金融危机中,德国两大结构性因素帮助德国挺过金融危机并得以迅速恢复。一是在上篇提到的以中小型企业为核心的经济结构;二就是其分布广泛(市场分散程度高)的金融市场。
多样化银行系统保障经济复苏
德国银行业三大支柱:私人银行、合作银行和公共银行。 不同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并以广泛分布的形式组织。银行的组织形式主要由其市场经济主体——中小型企业——的分散式组织决定,并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一方面多样化银行体系能充分地为各地区的中小企业随时随地提供各项全面的贷款服务;另外就是分散化的组织形式可以渗透到各地域,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这也是本土化银行零售业务开展的前提。
储蓄银行经营模式评估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欧洲人存款意识比较差,政府赤字很多,但其实德国储蓄银行的历史十分悠久,储蓄率在欧洲也是比较高的。德国储蓄银行一方面积极鼓励存款,帮助人们为将来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专注于金融服务,向个人和小型企业发放贷款。这种经营结构尤为适用于银行所在地域家族企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因为即使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也可以保证“存贷转换”,服务经济,跟上整体经济发展步伐。
理论上小型、分散分布的银行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储蓄银行的商业模式必须是以盈利为导向的,即遵从企业最基本的原则以保持活力。 储蓄银行的生存依靠盈利与储备金,但又不能强调盈利为单一目标,毕竟盈利也意味着风险,而风险违背了储户意愿。第二,储蓄银行等机构一定要把握主营业务。一方面靠法律约束,另一方面靠公司或者基金会。德国储蓄银行由于具备上述两个基本条件,有稳定的存款基础,可以在整体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为企业放贷,对德国经济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社会体系方面:
二战后的德国曾经历过社会市场经济阶段,即一种将市场自由与社会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因为就增长与繁荣而言,社会保障与经济自由并非完全对立。其核心原则为:保护个人不受过度自由资本主义的影响,建立社保体制,保护工人权益;提供免费教育与平等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保证市场自由公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这种模式保障每一个德国人的经济与政治自由,为稳定纳粹统治后的德国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然而,尽管如此,德国并不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适合的土壤,这种模式在德国并未得到发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德国通过财富分配与责任承担强调“社会”这一属性,为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很大压力。尤其是在东德并入西德后,由于东德经济状况落后,更是为社保体系带来了沉重负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政府赤字加大的局面。而这一局面,直到2003德国放弃原有的社保计划才逐步恢复。
我国经济在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主要依赖深厚的企业家精神和自由市场中看不见的另一只手的作用,还有劳动力充足带来的人口红利。然而,随着近年来这些“红利”作用持续递减,我国也面临着诸多改革和转型需求。其实也不仅是我国,世界各个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产业升级规划,整体想着智能化、网络化迈进。要想保持国际竞争力,需要完成从模仿到自我创新的转变,进行全面技术提升、产业升级。
不过,无论是提升产品质量、延续价值链、提高生产力,还是提升科技水平、跟上全球智能化、网络化的趋势,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才。以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来看,我国在教育方面,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可以做的其实还很多。一是普及职业教育,降低成本和门槛,给更多人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二是需要增加教育体系灵活性,完成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完成高等教育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职业培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所互补,并能相互促进;三是需要政策积极鼓励,政府协调,打破企业、高校、职业院校的壁垒,加强合作,通过技术交流、职场培训等,让科研项目更加市场化、科研成果更好的转化、让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技术技能,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最后,正如作者提到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模式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成功可以完全复制,我们可以借鉴成功模式或是成功经验,但我们自己的路还是要靠自己去探索,努力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具体需求和发展情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