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观心集 | 功德也应求

2020-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观心禅院

文 | 观心居士

作了特定回向后,比如回向给自己家亲眷属后,或者回向给其他的特定对象后,应当也作广大回向。这样会越回向,功德越大。

功德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人的发心、人的愿力在法界产生了一个缘起。

如果这种发愿殷重,愿力成熟则快。如果是有口无心的随口一说,可能无量劫时间以后,这个所谓的愿才会成熟。

很多学佛的人,对“功德”一词有相当大的误解。认为大家说功德,便是“贪求功德”。大家做了些善事,他们就说“不应贪求功德”。不贪求功德,我们行一切善法干什么?

功德即行一切善法,而产生之福聚。它不空,也不抽象。它是因果实有之体现。

诸佛菩萨与历代祖师常说“ 积功累德 ”。例如《无量寿经》云: “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  《妙法莲华经》:“ 智积菩萨言:  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求菩提道,积功累德,未曾止息。”

《华严经》弥勒菩萨赞善财童子偈: “ 往因今净解,及事善友力,增长诸功德,如水生莲华。”

《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供养一阎浮提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得功德宁为多否?阿难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数量。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我们即使学净土念佛往生一法,也是要积功累德的,要修“净业三福”。学其他八万四千法门的佛友,那就更要积功累德了,通途佛法,从初发心起,须得积功累德修满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概念就远远超过人类的时间概念了,漫长到人类的时间无法测度,修通途佛法,就是要积功累德到一个如此漫长的时间。

而修净土念佛之法,被龙树菩萨、昙鸾大师等誉为“易行道”,它是相对于通途佛法自力修行的“难行道”来说的。念佛往生成佛之法,是为易行道。它是“门余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

善导大师把念佛法门看成是唯一正行,其余八万四千法皆是“门余”。

修念佛往生之法,只要真信切愿、持名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一生补处菩萨,在西方极乐净土就能一生成佛。这远比通途佛法在六道中头出头没、进进退退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要好太多了。

通途佛法的“世世常行菩萨道”这种发愿,看似值得赞叹,实则是有些不自量力。比如有莲池大师对于另一些已经开悟、却不愿念佛求生净土的尊者们说“虽然得悟,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  开悟不等于解脱生死。

通途修行,一个闪失,就退到不知哪里去了。很多开悟的大师就是因为不愿往生净土,下一世啥也不记得了。印光大师就举过不少例子。例如秦桧、苏东坡这都曾是前世修行有悟的大禅师。

这算好的,以前世修行之福,托生为官宰。有些修行人第二世福大,就造很多恶业。第三世就堕落恶道了。这称为“第三世怨”。不求了生脱死,往往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净土念佛一门,最重视“生死事大”。

“生死事大”不是像现在鸡汤文里流行所说的“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流行的这句话是现在世俗角度来说的。但这句话本意不是现代人要说的那个意思,它是开阔宏大的出世理想。

“生死事大” 是以必须解脱分段生死为最直接的目标。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最好最快的解脱生死的法门。所以蕅益大师把这四个字刻在他的书桌上来警醒自己一心念佛了生脱死。

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不求解脱生死,无论修行或不修行,不一定哪一世就轮回到三恶道了,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非常之苦。这种轮回的过患说之不尽。

我们对“不贪求功德” 这种说法,姑妄听之即可。现在的人很好乐谈禅说妙,例如达摩祖师答梁武帝曰“并无功德”,其实完全是一句机锋禅语。

事实上梁武帝显然是功德无量,而不是没有功德。梁武帝在修行上用心之诚、用功之深,决非现在一般的修行人所能望其项背。

达摩祖师是禅宗初祖,我们不要把机锋禅语认作是实法。例如禅宗云门文偃禅师,他的徒弟问他:“什么是佛?” 他回答: “干屎橛。”

机锋禅语,都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是属于引人开悟或开悟后的印证之语。都不能看作是实法。达摩祖师作为禅宗的开山祖师,他“并无功德”的说法,是源自扫荡一切而明心见性的禅门宗风。

但空性是指事物之性理本空。佛教之世界观,乃分性理、事相之一体两面。性与相,理与事,应圆融无碍去理解,岂能偏执一边。

有的人据此公案而穿凿附会,引申出“功德非福德”一说。我们仔细考较起来,功德虽然是空性的,这是从事物的性理层面上来看的,然而福德又岂非是空性的?世间万有,又岂非是空性的?

从经典上无数开示,言说种种功德利益,种种福德之事。功德与福德,通读佛经来看,完全没有区别。毫无疑问,功德就是福德,福德就是功德,都是一回事。就好像古人之称呼,称名或称字,其实都是同一人。

陷入这种名相上的纠结,甚至附会出它的“含义不同”,纯属荒唐无聊。我们放心积功累德即可。有很多人认为“ 福德不是空性的,功德是空性的 ”, 这就更是当代流行的最大邪见之一了。

世间万有,均不离空性之本质才是正见。然空性不离妙有。空或有,实应是理与事的圆融无碍。

《金刚经》是禅宗的经典,《六祖坛经》也是禅宗的经典。现在很多人受这两部经典影响。执理废事的思想非常严重。这是对经典理解的片面化了。只知理为空,不知事当有。

这其实是堕入“顽空、断灭空”了。要防止落入这种顽空断空的窠臼中去。所以祖师们说:“ 宁起有见如须弥,不生空见如芥子。”

什么意思呢? 宁可认为什么都是有的,这种有见可以像须弥山一样大,也不要认为什么都是空的,即使这种空见像一粒白芥子一样小。

顽空断空的见地,执理废事的见地,是知见上的岔路。是一阐提法。现在很多人把烧香、磕头拜佛、念佛、吃素、放生、布施、求往生一概斥之为“着相”。

在僧在俗,稍微做一点佛事,求一点功德,都被斥之为“着相”、“俗气”。持这种见地的人,很显然就是顽空断空法,本质上就是危险的一阐提者。他们只知“色法即空法”,却不知“空法也即色法”。

他们只知“ 惟心净土,自性弥陀 ”,却不知道“全修即性”、“全妄即真”、“全他即自”、“全事即理”,也不知道烦恼即菩提。一味排斥功德,偏听偏信,曲解佛意,此等邪见邪行,终不免一阐提法中越陷越深之果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