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哲学观
对于一部意在阐述意识巅峰的作品,一定不会让哲迷、科迷和灵迷(捕捉灵性的观察者)各自为阵,而是会产生共鸣,也欣然接受一些不同之处。
《湮灭》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与《降临》等评分大热的科幻悟道题材不同,恐怕从评分的“低迷”中便可知一二。因为它选择了更接近“真相”的定位,所以拒绝了在平庸的意识层面进行振荡。分数是个恰好的证明。
我是典型的哲迷,但毫不介意在向人介绍自己的过程中,也以科迷或灵迷自居,因为认知本身就是虚无的,界限之别在固化认知体系的同时,也将按压自己的意识领会能力,永远活在一只桶中。意识是一片海,汪洋无垠而虚无不羁。
很庆幸,《湮灭》深谙人性启发之道,精善于各种隐喻手法。它打开了以假乱真的寻求“真相”的道途……
湮灭——坍缩
哲学、科学、灵学等等,带“学”字的,既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成就,也意味着那些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的学术观点,俱是假说定理,因为大道至简嘛,分门别类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微积分”搞法,从n多角度去撞击“真相”边缘,最后发展到一步,欲以“海量计算”的结果,去做对“真相面积”的推导。然而大道至简到连至简都不存在,这种算法的发展是多余的。
从有到无,是这条追本溯源之路的终点,从无到有,是发展演变的进程,无论是科学、哲学、灵学等诸多学问,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在笼子里打圈,晕头转向的感觉。
我们似觉活在樊篱,其实何故不知或许又是在樊外?而“真相”是你在樊里樊外都找不见它,回头怀疑“真相”是不是就是樊篱,越是观察越是惊讶——樊篱也不真切存在。
湮灭,就是我们发展到头、追溯到头,自己划出的一个解释,除此以外,我们还有什么词语可以通悟呢?没有了。道、能、上帝等一干词系,也都差不多,不能再进一步。
从现实追溯到湮灭之间,是一条无尽荒诞的路径,解释根本无用,只能观察。观察其实也没用,这里的荒诞带不出去。这条路就是——坍缩,从有到无的坍缩,定理、规律、分析、观察力都在过程中失效。
让人欣慰的是,《湮灭》用大量隐喻来替代感知坍缩的经验,终于降维处理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荒诞形式。
时间坍缩
时间是对世界秩序量的一种计量,秩序量增长即为时间发展的方向,秩序量减少即为时间过去的方向。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孤立系统内的熵(秩序量)随时间只增不减。所以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和时间“互动”的——世界的秩序量只会越来越多,反之,时间就会倒退。
《湮灭》是这样表现的:由五位女性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伍,自进入“闪晃”边界以后,就开始出现失忆的情况。并且她们只带了两周的食物,而女主角回到现实世界后发现,原来已经过了四个月时间。
时间发生了坍缩!
这表明,“闪晃世界”没有随时间发展,秩序量就必须增加的“规定”,而是呈现出秩序的“自由散漫”。秩序增量有无数种表现方式,比如细胞分裂、化学品自发反应、星系红移、突变等等。
人在现实世界中,也是秩序增量的自发者,所以对时间的感应与生俱来,不管你的感应是灵敏还是迟钝,都会有随着世界共进退的时间共振。
而且不管你有没有意识,生物钟已经固化了一个功能:每个人就是一台移动的钟表。当然,我们的意识,与肉身是迥然不同的层次,那么它会受到这种时间属性的固化吗?
《降临》认为,思维、语言和你所处、你所仰仗观察的世界形成必然固化的关系。
《湮灭》也同样认为如此,尽管“闪晃”中的时间已经不守规矩了,但我们的意识存储器——记忆器官,根深蒂固地接受着“时间向前、秩序量必须增加”的影响,那么失忆就会成为一种必然了——我们的生物钟、意识、记忆力,只记录“闪晃”中“时间向前、秩序量增加”的状态,不记录(也无法记录)“时间倒退、秩序量减少或不变”的状态。
“闪晃”中,秩序量的发展是自由散漫的,所有一切都有可能被打散打乱,自然会存在秩序量减少或不变的时候,这些时间段要么在记忆器官里留下的是空白,要么还会“克扣删减”掉经验。
why?
意识、记忆、认知、时间属性,看起来大相径庭的概念,其实完全秉承一致。感受、观察、修饰、记录、排版、搜索、提取,这一系列动作既是形成我们记忆系统的必要环节,也是反映出我们如何形成认知、如何感应时间、如何觉察意识的逻辑主线。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不愿意“观察”,不修饰成熟悉的“记录”手法,不按“正确”的方式进行“排版”和“搜索”,就形成不了有效的“存储”和“提取”。我们是逻辑的产物,无论是认知习惯、意识行为、记忆方法和时空观,就连生理上都是如此遵循。
时间坍缩了,一切看起来会变得很“糟糕”。因为逻辑坍缩了,荒诞和不可理解就要上演了……
公理边界
“公理互为公理”,我如是总结,并陈列出人类关于二元世界所作出过的所有观察和理解上的努力、并符合这一条件的逻辑成果:对偶律,因果律,阴阳律,虚实律,相对律。
这五律是影响人们在宏观尺度上研判一切的根基。在它们互相影响之下,不仅可以使各类结论依然成立,并且还能变得更加精确。
我们的逻辑工具,对于二元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是如此地称手,以至于十分容易辩识出不符合逻辑的“虚妄”和“荒诞”。
可是,假如逻辑坍缩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比如说,因果律突然不显灵了,世界会怎样?阴阳律消失了,又会变成怎样?相对律,在我们理解它之前,和理解它之后,世界经历了怎样不同的认知发展和客观发展?
近代科学史上,人们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灵异的事件,这些事件全都是因为一个叫做“量子”的家伙搞出来的,堪称荒谬绝伦。
比如说在超距上,两个伴生的量子可以完全玩自己的“游戏”,全然不顾巨大的时空障碍。比如在强大的能量枷锁之外,居然可以捕捉到原本被拘禁其中的弱小电子幽灵般的身影。比如体积(半径)越小,质量越大……而当一个基本粒子展开成零维时,能吞噬掉银河!
走进“闪晃”的世界,就是跨过了公理边界,现实逻辑俨然坍缩,再也不存在什么“公理互为公理”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如下场景:
一条花藤上,N多科目的花同生一枝。女主说,这要发生在人身上,就如同癌症。公理坍缩了,虚实律被湮灭……小概率事件旺盛。
【虚实律:客观世界只反映大概率事件;但任何小概率事件终要变成大概率事件;大概率事件终要被更大概率的事件取代显化;正在发生的事件暂时为实,有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事件暂时为虚】
大黑熊,头部正在瓦解之中,吃了一个人之后,这个人生前最后那股强烈的意识融合进了它的大脑,使之能发出类人的嘶吼。公理坍缩了,相对律被湮灭……量子(意识)层面和相对论(物质)层面进行了不可思议的跨越。
【相对律: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速率是受严格限制的;质量越轻才可能速度越快,光子是最快的;在光子的场域中(可视视界),物理定律不变】
人与树的DNA融合(不过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化道,道则的变化,指导了物种的演化,“闪晃”里,道将一切散射开来,衍射重组之下,形成新的波及其粒子),预示着公理继续坍缩,因果律湮灭了……人和树是某个层次上同源基因的两个果,现实世界呈现的是我们早已习得的因果链(大因→因→果),但“闪晃”中,出现了“人树”,必须回到离同源基因这个大因更近的地方去寻求到一个果的解释,而人和树这两个离同源基因更偏远的果,却出奇地成为了那个“因的因”,“人树”成为了“果的果”。
【因果律:因前果后,严格遵定时间发展,即秩序量必然增长的驱动性;缘因求果,无穷;汇果循因,无极;历史和将来具有极高的掩性】
犄角上长花的鹿,它的意识脱离了物质本体,两者同时显化和行为。但不同的是,物质本体在新的道则下变化,而意识体显然并不受逻辑规则(包含自然规律的法则力量)的影响。公理再一步坍缩,阴阳律湮灭……二元之间仍然在互相作用,但是彼此不再内孕了,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缠形式,已经泯灭了,出现的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纯粹二元形式。
【阴阳律:事物二元纠葛,阳抱阴,阴怀阳;阴阳指出下一瞬,定然出现新的秩序,是阴阳化生的过程态;蝴蝶效应来自阴阳化生过程中新的秩序集合】
女主和男主在抵达“闪晃”中心,那个灯塔内部的神秘窑洞后,均发生了和纯粹二元鹿一样的状况——身体意识由二元纠葛变成了二元纯粹。这使他们发问——“我是谁?我还是我吗?”于是,他们都做了一个重大举措,湮灭掉二元纯粹中的一个自己,男主湮灭了纯粹肉身(物质),女主湮灭了纯粹意识体。公理最终的坍缩为,对偶律主结构的湮灭……我们不禁也要发问了,当纯粹的二元我摆在面前时,到底哪个才是我?如果其中只有一个是我,那么另一个是谁?如果两个都是我,那么我到底是来自哪里,而我又是因何而生?
【对偶律:一个客体必有两个极性;客体的运动和发展必是由两个极性互衍的过程;客体世界、量子外部,不外乎如是】
总而言之,在“闪晃”以外的世界,都是“公理互为公理”的公理衍射世界,进入“闪晃”的边界,其实就是穿越了公理边界,从此遇到的现象发生,俱是打破了“公理互为公理”戒条的,每一条具体公理的湮灭,都预言了无比荒诞离奇的客观发生。直至来到“闪晃”所处的神秘洞穴前,客体世界唯一留下的熟悉印象就是对偶律(二元最简式),不过却也是以极为陌生的纯粹二元的形态显化,令人恐惧又惊叹。此时就进入了某个类似于“真相禁区”的地带,凡是具有排他性气质的客体都是再也无法离开的。
湮灭细节
那么,如何离开“真相禁区”呢?这里有4种模式,分别对应于影片中表述的4种结局——鹿型接受、男主型不接受、女主型不接受、心理学型接受。
先说接受吧,比较容易理解。
鹿型接受:怎样都可以。因此没有排他性气质。
心理学型接受:心理学家选择了绝对服从,融入“闪晃”,影片中也隐喻为“自我毁灭程序”,现实中还叫做“死亡诱惑”。排他性转化为排己性。
OK,接下来就比较精彩,也难懂一些。
一定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女主把燃烧弹放到意识体手里时,意识体由无相形态转为有相形态。而之前男主其实也是遭遇类似经历,只不过有所不同的是,男主是选择自我(物质)湮灭,而意识体也由无相转为有相。why?
因为,意识上或称为量子层面上,是绝对自由的。物质世界,或说客体世界、量子外部、相对论尺度上,自由是有限的,任何度量水平是由相对中得出的,没有绝对可言。
so,既然男主和女主选择的湮灭对象不同,那究竟是做对了什么,才让他们最终又再相遇重逢了呢?
请注意还有一个重大的细节:男主离开“真相禁区”——“闪晃”——返回客体世界,他是极为不稳定的,像是与客体世界格格不入一样。他湮灭的是客体己身,纯意识体则选择了进入客体世界,那时“闪晃”也还在客体世界显化。可以推断,意识体在“闪晃”幽踞客体世界期间,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寄身在客体世界里,不过客体的二元纠葛会本能地排斥他(纯意识体)。这个不稳定阶段就如同薛定谔的猫一般,是个需要被真正观察和确认的等待“审判”的状态。
直至,女主选择湮灭意识体,男主的状态被确认和观察,受到了客体世界的允许,才转为稳定状态。这一结果表明:一个纯粹物质体和一个纯粹意识体结为伴生关系,形成了独特而又被允许成立的另一种二元纠葛,无论独立与分开,他们都是“一”,在任何距离上他们都是“一”,就像是一个是量子的振动,一个是量子的波长一样,他们两个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崭新的“活着的量子”,因而被客体世界容纳了。
不像客体世界的其他任何人与物,每一个都只是能量涨落的后续产物,对,是的,客体世界内的男男女女在一起,只不过是一些产物而已。但男主和女主由于湮灭了各自的涨或落,导致他们合在一起就是能量的涨落本身,不再是产物。
听明白了吗?能量,不是熟知的那些个能量,而是“道,能”,是形而上之上无法比拟的东西,它随性一个涨落就产生了二元世界。这个世界里存在的,必须是这个涨落的产物,即两个极性的互衍运动。
但如今,男主和女主湮灭了极性互衍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成为了两个极性本身,他们互衍与整个客体世界的二元互衍是相当的。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晓,影片也断了交代。或许根本不重要了。
最后一个细节:“闪晃”核心地带是一个神秘洞穴,进入洞穴只有一个洞口,但敏锐的观众一定留意到了,从洞穴内部向外,其实连接着不止一个出口,而是有好几个,具体多少个影片也没有交代。女主进去以前,曾看到一个意识体身影,应该是心理学家的。
耐人寻味啊!此场景意有所指:根本不存在只有一个结局,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意义的主角光环,男主和女主能够重逢,只是众多结局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是的,导演不会无的放矢,在最后最重头戏的部分,随意营造诡异场景。就影片交代的结果来看,“闪晃”湮灭,男主物质体湮灭,女主意识体湮灭,男主和女主进化成功,客体世界还是客体世界。
可是还可能有如下几种不同结局的梗摆在那儿呢:男主有四个选择,分别是鹿型接受、心理学型接受、男主型不接受(物质体湮灭)、女主型不接受(意识体湮灭),女主同样有以上四种选择,那么结局除了男女主角因选择不同而导致他们的命运不同以外,“闪晃”不消失,那么客体世界就会被湮灭,“闪晃”消失,客体世界完好如初,这些都是在发生的!
如此组合之下,竟不知有多少个结局正在纠缠之中,我想,《湮灭》的蓝图才真正算拼凑出个大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