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丨生活就是张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
几天前就把蔡崇达的《皮囊》看完了,一直迟迟没有写读后感。遇到一本好书就像开篇序文里写得一样,有时候特别想一口气读完,有时候又舍不得那么快读完。
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至少我自己认为它是好的,所以我想推荐给你们。就像书的最后引用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同样的一段故事在不同的人读来可能就有不一样的感触,因为每一个我和每一个你自己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和经历,因而所感知到的也不尽相同。
我从《皮囊》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又或者说作者写到的很多经历我都有看到和听说过。
作者用开篇的《皮囊》当作这本书的名字也在昭示着整本书的基调,通过回忆身边亲人朋友的故事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在书的最后作者写到: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道德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第一篇文章就写了和99岁阿太的故事。我标记了两句话: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豁达的阿太把身体看作一副皮囊,她相信人死了灵魂还在。可能当一个人的人生活得足够长,像阿太那样,就会越发地从容淡定吧,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爷爷也都是那么的慈祥安定淡然。
作者的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父亲瘫痪失去劳动能力,她硬是靠着自己的坚韧撑起了整个家,最让人唏嘘的是为了让父亲年轻时候的诺言得以实现她几乎把所有辛苦挣来的积蓄都花在了盖新房子上面,作者写到: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房子是温馨的港湾,也是负担和压力。虽说是身外之物,但也是复杂情感的载体。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钢筋混凝土那么简单,那里还住着我们最在乎的家人,无法割舍。
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写父亲的瘫痪,写因为父亲的患病给整个家庭带来的改变。母亲起早贪黑地拼命挣钱,孩子卯足了劲读书上学、毕业工作挣钱。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母亲把所有的信仰都寄托给了神明,把所有的苦难都留在了心底。因为母亲的坚持和一家人的相互扶持,父亲最后虽然离开人世,但长久以来的这些日子却还算过得下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者生在这样苦难的家庭有志气,成功在北京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工作。母亲就像一位勇士从来没有被打败过,作者写到: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象母亲穿过乱流的样子,或许像撒泼的小孩子一般咬牙切齿,或许脸上还有种不畏惧天地的少年狂气……但也正是因为对生活的乱流,丝毫不懂也因此丝毫不惧,才有可能靠着一点生命的真气,混乱挣扎开一个方向,任性地拜托了一个可能的命运。
很多时候我们回头去看那些难走的路,其实都不愿再去经历一次。只是过程中除了前进别无选择,要么被迫卷进生活的漩涡里迷失方向,要么拼死挣扎,当一切都成为过去,我们才发现一个人竟然也可以坚强地熬过去。
人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当面对无情的病痛才懂得珍惜生命里的那些美好。因为疾病,也能让与之相关的人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成长,当一个人知道向死而生的时候,他就没有理由再去颓废地过活。书中的作者因为父亲的瘫痪被“临危受命”做起了一家之主,他必须要学着以一个男子汉的身份去担当去做决定。所以,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不是我们自由选择要走的路,只是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推着往前走,没有退路也无法逃避。
在作者一路接受教育到毕业工作的长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同学、玩伴,他们几乎都来自农村,长在农村,但最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有人甘于平庸,有人追逐梦想。关于他们眼中的大城市北京,作者写得很多话都能直接击中我的内心——
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
生存现实和自我期待的差距太大,容易让人会开发出不同的想象来安放自己。我相信,他脑子里藏着另外一个世界,很多人脑子里都偷偷藏着很多个世界。
在北京发生的任何理想和梦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甚至奋不顾身的实践。
我没把握,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的,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一辈子很长,我们注定要永远都像个学生一样地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想法、认识新的自己。在《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一文里,作者这样写到: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或许,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再普通的人生都有很多故事值得记录和分享。作者来自农村,生在贫苦的家庭,青春年少的日子里都拿来挣扎、付出和奋斗,所有才有了那么多刻骨铭心的领悟写成文字。
看《皮囊》这本书更多的都是学习和借鉴,所以写到这里,此篇短文算不上读后感,更像是一篇文摘,我把那些触动我的文字连在一起记录下来,也分享给你们,希望没有白白阅读过作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