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朱雀》读后感

2022-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菁菁TJ

《朱雀》读完之后,我特意空了两天才开始看另一本小说,因为我的心神还沉浸在故事当中,一时不能抽离出来。

我经常是两个小说一起读,一个是网文,一个是纸质书。网络小说放在手机里,因为手机的便携特性、以及网络小说的爽文特性,我的零碎时间或大脑想放空的时候,都会读网络小说;在有大块的阅读时间时,我就会好好地那些读文学性强的纸质小说。也因此,我可以有很简单的办法来分辨出一本纸质书的好与坏。

读那些很一般的纸质书小说,我需要用克制力让自己放下网络小说,放下快节奏的爽文,去静下心来体会纸张上文字的阅读感觉。但是好的纸质书小说自有一种诱惑力,让我看见它就不由自主地想拿起来看,只要有时间就想读下去。在好的纸质书小说面前,网络小说爽得太肤浅,完全没有了可比性。(当然,也有少数网络小说写得非常好,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对我来说,好的小说是这样的:它会在我的现实生活里构建出一个独立的空间,在那里上演着小说中的生生死死,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有血有肉,但只有我能触摸到它,感受到它。在读这本小说的时间里,我仍如常地生活、工作,但这个世界里的我是不完整的,我的一部分与我分离,那一部分,活在小说中的世界里。

读《朱雀》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朱雀》的作者葛亮,我是第一次读他的小说,这第一次就被折服了。我知道葛亮,是因为读徐则臣的《北上》。徐则臣的《北上》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据说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候选小说之中,徐则臣的《北上》和葛亮的《北鸢》是二选一的角力,最终徐则臣的《北上》因为更贴近主旋律,胜出了。(据说徐则臣是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作家,如果葛亮获奖,那么最年轻的获奖作家这一称呼,就要放在葛亮身上了。)

出于好奇,我就百度了一下葛亮以及他的作品,这么粗粗一了解,感觉自己发现了一个宝藏:葛亮写了很多小说,短篇、中篇、长篇,而这些小说,都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第一本《朱雀》,不负我望。

《朱雀》是葛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手不凡,一鸣惊人,这本书获得了“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葛亮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者。葛亮写《朱雀》时是25岁,写完这本书的时候,已到了而立之年。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感叹,一个如此年轻的作者,却有如此成熟细腻的文笔,能如此深刻地体察到人心深处。

在《朱雀》里,华裔爱尔兰青年许廷迈,在秦淮河畔的夫子庙遇见南京姑娘程囡,故事由此回溯至民国初期,以许廷迈的眼睛,看到南京古都里三代女性的命运。故事的脉络从民国到wen革到现代,不仅写了历史,写了人物,更细致地写出了各个时代百姓的带着烟火气的日常生活。

莫言评说《朱雀》,“是兼有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了众多的人物。”

说到葛亮,就难免要说到他的祖辈,他的祖父葛康俞为著名艺术史学家,舅公是陈独秀,叔公则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虽说葛亮的成名与这些似乎没有关系,但他的小说中透出的古典韵味与文化底蕴,与家族史又有丝丝缕缕的牵连。在《朱雀》里,可以看到叶毓芝绣《韩熙载夜宴图》,赵海纳推荐话剧《雷雨》,程囡唱李清照的词,雅可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葛亮对这些内容的书写,可以说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作家韩少功说,葛亮的少年成熟令人惊叹,顺着文字的轨迹,不难窥见他的创作中充满着儿时耳濡目染的家教。葛亮自己则这样评价,“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来自家族的滋养,这是我们生命中势必会面对的一件事情。”

《朱雀》这本书写了三代女性的跨国爱情,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非主线人物程云。这是一个前半段人生风流精彩,后半段人生平凡至极的配角,在她几十年的人生中,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丽、高贵、隐忍、聪慧、温暖的美好特质。葛亮自己也说,“对她的塑造最为动情。”

最后,摘录一段书中的描写,这古典的、工笔描绘一样的写法,就是这本书的风格,读进去就沉浸其中了:

她坐在游船上,身后是雕花的窗。阳光从窗棂间渗过来,打在她的衣襟上。那投影的花纹,令朴素的衣服瞬间绚烂了几分。她微笑,抱了一把古旧的琵琶,琵琶是新的。身后是写着民国纪年的美人月历,月历是新的。手旁的锈迹斑斑的煤油灯,浅浅虚虚放着稀薄的光芒。这灯其实也是新的。而她,却好像是旧的。将这身侧的新,都镀上了一层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