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周刊自由写故乡童年

记忆中的年味

2019-01-18  本文已影响83人  平淡生活_a486

原创:萍水相逢

2018年,是最痛苦、最悲观的一年,本来想给索然无味的生活划上一个句号,可是事与愿违。也许我终将无法逃脱这种宿命。这两三年,经历了太多事,还好我是一个很会调整自己的人,也充满了正能量,否则,也许今天就不会坐在这里写这些文字了。

所以,今天我要抛开2018所有的烦心事,来回味那个纯真的快乐的儿时的年味。痛苦的不堪回首的一年已经过去,希望自己永远不去想起,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翘首以盼。

而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永远留存在记忆里的年味,偶尔回味起来,满满的幸福。

小时候,我们家里弟兄姊妹五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共九口人,很热闹。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那时候,虽然物质匮乏,可是周围的人都是一样的。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虽然穷,大家也乐在其中。

过年,是每家每户一年中最舍得花钱的时候,节衣缩食一年,辛辛苦苦一年,捂着钱袋子过日子一年了,到年底,怎么也舍得拿出攒了一年的几个钱,买点年货。

首先,腊肉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还没有听说过香肠。其次是粽子,还有就是汤圆。这三种是每家每户最基本的年货。家里负担少的就会多做点,过完年都还能剩下一些,二、三月没有收入、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拿出来解馋。负担重的就只能做少点,只是春节的时候招待来拜年的亲戚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家里除了准备上面三种年货外,最深刻的记忆是奶奶做的糖豆。别的小伙伴家都没有,也许没人会做,而这是我奶奶的拿手好戏。

记得好像是先将黄豆炒熟,然后把红糖放在锅里加热熬化后,再将炒熟的黄豆均匀撒在红糖上,然后等它冷却后黄豆就粘在了红糖上,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脆,可口极了。长大后就再也没吃过糖豆了,现在的零食千奇百怪,什么口味的都有,却没有一种是我记忆中的味道,没有一种有我奶奶做的糖豆好吃。

还有就是爷爷会到集市上去买几根红甘蔗回来,放在堂屋里,大年初一才能拿出来吃。红甘蔗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工作生活节节高升。

年三十的那一天,我们姊妹几个会协助大人做好几件事,一个是洗棕叶。把之前摘来晒干了的粽叶用热水洗干净,必须要用热水,一张张地用帕子擦干净,避免上面的毛残留会坏了粽子的口感。还有一个就是做汤圆心子,就是馅。我们当地都是用自己种的苏痳,和着红糖一起,放在一个盅(土话沙盔子)里用石锤子鼓捣,将它们完全糅合在一起后,捏成一个大圆蛋,放在那里备用,每次包汤圆的时候再拿出来。还有一件事必不可少,那就是把春节几天的猪草(喂猪的草或者菜叶之类的)都准备好,那样才能安安心心地过个年。

接下来,大年初一,最兴奋的一天开始了,我们小孩子都会头天就把爸妈买的新衣服放在床头上,初一起床就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去了。出去转一圈回来,一般都会满载而归,衣服裤子四个包里塞得满满的,花生、胡豆、瓜子、糖果什么的,哈哈哈、、、、平时很少看到吃到的东西全集中在了一起,那个高兴劲儿,现在可是什么也无法比拟的。我们几姊妹还会比谁得的东西多,谁去的人家多,谁家给的东西多,争论的兴高采烈的。

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大人们准备拜年的礼物,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就是亲戚家给的压岁钱了。那时候可没有红包的说法,都说是又长一岁了,给点压岁钱。并且都是那种硬币,以分为单位的。一般的人家就每个小孩给一分或者两分,我记忆尤深的是我一个姑婆家给的最多,因为我姑姥爷在银行工作,他家又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条件很好,每年都给我们每个孩子五分的压岁钱,所以我们都最喜欢到他家去拜年。

一般我们拿到压岁钱后,会把钱存起来,以后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有的会小玩一把,就是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我们说的丢窝儿。在地上用小刀挖一个小坑,然后隔大概五米远的地方画一条线,每个人出一个相同的硬币,轮流着把全部硬币握在手里,站在线外往坑里丢硬币,丢进去了就算自己赢的,直到最后一个硬币丢进去为此。

女孩很少玩这种游戏,一般男孩玩的比较多。因为女孩心里承受力小,你想,好不容易得到的压岁钱,输给别人了,心里好心疼,还不如给自己买一个心仪已久的发夹、头花之类的。女孩子一般最爱玩的是踢毽子,三十夜杀的大公鸡,扯下来的鸡毛,奶奶会洗干净后给我们做鸡毛毽,会踢的一次性要踢一百个左右,毽子也不会掉在地上。女孩们一般会围在一起看谁踢的多,坚持的时间长,踢的多又踢的好的会得到大家的赞扬,那种荣誉感不是现在请吃一顿饭能够比拟的。

现在想想,那时候没有电视、手机、电脑之类的电子产品,可是我们的童年却充满了乐趣,小伙伴们可以玩的也很多,都是大自然赠与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而现在,好像离开了电视电脑手机,孩子们就没有可玩的了,宁愿窝在家里睡懒觉,也不愿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所以有人说,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虽然曾经很贫穷,但是我们的精神富有,有很多珍贵的回忆。这些童年的记忆将是我们永远的幸福的回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