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风语阁

如何理解《泊船瓜洲》的“还”

2022-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柳枝儿

诗词尤其是唐风宋韵,在我们的生命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

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

作为教师,课本中录入许多这些国粹中的精粹。比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收录了北宋政治家、诗人、文学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却是分歧较大。其中,有一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大部分的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以及大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在从政期间,王安石发觉北宋统治者积陈守旧、固步自封,以致国力羸弱,于是上“万言书”、“百年无大事扎”等,向皇帝禁言,力主变革。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被宋神宗任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主持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变法触犯了官大贵族群体的利益,变法屡屡受阻,男的施行。

于是,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被迫辞职,退居江宁(即现在的南京,也称金陵)。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又蒙皇诏,进京主持变法。随着作者政治生涯的变化,于此期间他写了《出金陵》、《泊船瓜洲》等诗,真实地记录了坐着自己的内心情怀。

《泊船瓜洲》写于1075年二月底,即诗中的春天。当时作者是奉旨进京,离开江宁(南京,即金陵)。途经瓜洲泊船过夜,心有所感即吟此诗。

可以想见,作者伫立瓜洲渡口,回望家乡(金陵——诗中的钟山),回首前尘往事,心事重重,心潮澎湃。由于刚离开家乡,自然就谈不上“思念”家乡,而应该是“留恋”家乡才对。又由于这次是奉旨进京,主持变法,施展自己心中的抱负,故此时的作者心中涌动着一种兴奋、期待和愉悦的情绪,因此诗中出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生机勃勃的物象,是他心情的反应。

但饱尝政治斗争残酷的他深知变法的艰难和不易,心里隐隐担忧变法会像前一次一样半途而废。于是,又喜又忧的王安石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这是他对政治前途渺茫的一种忧虑和恐惧,因为“还”之日,就意味着编发失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绝不会期待很快就“还”的,当然更谈不上归心似箭的“思念”了,而应该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毕竟他是一位有着远大的抱负切爱国的政治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