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正念的探索之门

2021-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周越野

我时常觉得学习这件事,在离开了学校的大门之后,是要讲缘分的。无论是不是所谓“爱学习”的人,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学”和“习”,所有“学得”和“习得”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今天的你和我。我的父母的青年时代深受辩证唯物主义教导;我的先生,是一位PhD,有一颗强大的逻辑分析大脑。当他们看到我从某一天开始天天往瑜伽垫上一坐就是四十分钟,闭着眼睛啥也不干,偶尔还会跟他们眉飞色舞的分享我冥想过程中脑子里奇奇怪怪的东西,他们要么满脸疑惑,要么担心我进了什么邪教的组织。我尝试解释:我在学习正念,正念是bla bla bla…… 然后,我看到他们更迷糊了。—— 哎,原来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的认知能有这么大的区别哦!

好在,我一直以来靠谱的作为,以及我搬出来牛津大学的名头,总算,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我“瞎胡闹”。直到发生 ——

第一件事:我的忏悔。家里娃的二模考试考出了史上最低分,孩子自己也被激灵到了,说我不焦虑一定是假话,我只是大多数时间看起来还好,但内心的脆弱经不起考验,孩子恐怕也是焦虑的。终于一次为了孩子的一道题,从各自表达不同的理解,上升到妈妈觉得孩子就是学习态度差,孩子觉得妈妈就是莫名生气,然后开始谁也不饶谁,一路争执,我家先生出来劝架都搞了一鼻子灰。第二天,先生评论:你们就是两个独生子女的掐架!我答非所问:“我只是在反思,我的正念都去了哪里?我感觉自己白学了。”先生一下来了劲:“哇,原来正念是有这样的好处的呀?早知道我昨天就知道该怎么劝你了。”

第二件事:妈妈摔骨折。因为行动不便,七十多岁的她老人家被迫关在了屋里。作为女儿,我并不十分担心她的腿脚,反而是担心给她本已记忆障碍的大脑雪上加霜。而且妈妈本来喜欢超市菜场转,现在没了去处,真的是不知道干什么了,常常在家要么看手机,要么发呆。于是,我说:妈,要不你跟我一起做正念练习吧?第一次,我带她做身体扫描,中间我偷偷瞄了她两眼,发现很投入。结束后,妈妈反馈很正向,说:“老走神,听不全,不过,做完很放松,神清气爽。”现在,妈妈每天早上按时都要来我房间报道,说:“要上课啦!”

 如果你还没有学习过正念,不知道这两个小插曲能否让你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正念是什么?仿佛,如果没有一个情境,说再多也是枉然。即便是我已经完成了八周的学习,以及又八周多的自我练习,我也还是在探索中,但这种探索大大有别于我们传统的理性思索,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没有规则,只有体验。很老实说,这几个月下来,我积累了不少体验,但它们只是在那里,很多并不能告诉我什么,至少暂时如此。然而,这恰恰也是正念有趣的地方。

 记得刚开始做高山冥想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跟山的意像合体(这个原因我清楚,因为心中的那座山太神圣,我感觉我不配),后来终于有一次,我把自己想像成了这座大山旁边的小山,但依然高大巍峨,还在大山的庇佑下,这种感觉超级棒!大概是太享受了,后面的冥想,我的注意力离开了引导词,不自觉的在“山”里撒了欢的跑开了。直到跑累了,感觉自己慢慢不是山了,变成了土丘,变成了石头,我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原来是打坐背驼了。

 要按常理,我肯定问:像这样的体验到底要说明什么呢?它有什么意义呢?但,如果问这两个问题,大概也就偏离的正念不评判的初心了。我开始学会问:我的感受是什么?那答案就很简单了:“好玩!”而且我很喜欢这个答案,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午睡时间从来都不会睡觉的,我会盯着墙上不知从哪里反射进来的光影,在脑海中构造不同的人物,再让他们相互之间发生点什么,或光怪陆离,或荒诞,不用告诉别人,只会自己偷着乐!

不知道你有多久没有体验过类似的童趣了呢?我,很久很久了……

如果你听过蒋勋的《中国美术史》或者《说唐诗》等,你一定会认同:他的感官是敏锐的,他的情感是细腻的。同样一幅画,他能看到你看不到的,一首诗,他能读到你读不到的。那是一种大美。蒋勋老师曾经说过,他每天通常都只用五分钟看完报纸上的那些所谓头条新闻,因为他觉得那些充斥的信息会影响他的感官。试想,我们每天要刷多少时间手机?见多少客户?跟多少人开会?还常常带着各种情绪!

当正念来临,让你如此的释放,体会到的不也是一种大美吗? 据说,这真的是据说,佛陀说:“全然的放下,是开启智慧的一把钥匙。”我对开悟这件事并没有多少信心,但我还是相信,等我再正念探索八年,我应该还是会距离智慧更近一点的。

而且,即便是现在,部分体验还是告诉了我点什么的。比方说,我过去常常说:“只要自己想做,就一定能做到。”我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但当我体验到自己冥想时思绪的频繁游离后,我气馁了:原来无论我多么努力,我还是主宰不了自己的头脑。——真的好气馁!我默默给自己封了个“走神”。但老师说,要接纳。接纳什么?事物本来的样子吧。大脑生来就是这样的自动导航模式,家里娃的注意力障碍问题大概更会助推这种模式。那我应该接受的就是:我那么的渺小,当然会有很多想做做不成的事,放过自己也不是不可以呐!还有孩子,他有更多主宰不了自己的地方,忍不住打游戏,忍不住开小差,那放过他几次又如何?为何还要针尖对麦芒?至于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在看懂个人的有所能和有所不能之后,说不定也容易水到渠成呢?

 最后一句如果早点悟到,应该也不会有开篇的“第一件事”了。恰好,这刚刚也说明了,我的正念探索之门才刚刚打开,它不应该只在冥想中,而是在生命中的探索,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有缘结识正念,并且有机会影响他人来一起学习一起探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