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其实并不遥远!

2019-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婷一停

写在前头

大概是因为自由君的节目叫做《随口说美国》,通常的意识是只有强烈想去美国的人才会关注,我推荐过身边的人去听这档节目,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认知的差异,大家普遍的关注度并不像我想得那么高。

所以我想要更正一下这个误区:不是因为想要去美国,才来关注节目。而是关注了节目后,你会变得很想去美国,哪怕不是冲着移民,不是奔着留学,而只是去看一看。这档节目是在每个人的心中种下一个向往自由、追求梦想的小种子。

只要有了这颗种子,突然发现美国其实也没那么远!就像今天的两位听友一样,他们用成功赴美的实例证明了只要心之向往,距离不是问题!

李先生的赴美之路

听过自由君节目的人应该知道,他提得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换句话说,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投资移民,顾名思义,投资是需要资金的。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基本的资金实力,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好好赚钱。的确是啊,纵使美国万般好,没钱还是去不了。

但这位听友的分享,让我知道除了投资移民,居然还有别的途径,而且是可实现的。那就是杰出人才移民。他目前已经成功获批美国职业移民最高等级的杰出人才,并和随口说美国的一些核心圈层人员一起合伙创业做了Skybc的无人机项目。他的名字叫做李时一

比起他成功移民美国的结果,更打动我的是支撑他迈向这个结果背后的后思维逻辑和行动模式:

一、要改变,就行动

李先生在有了移民的想法后,就对EB1A(杰出人才移民)做了很多的研究,包括需要提供的文书、准备的资料信息,以及各个环节的流程和细节等等。这些无疑是移民美国的第一步。

很多人在看到这些繁杂的手续和流程后,通常都是一个头,两个大。虽然知道杰出人才的移民方式是最经济的,而且无需雇主,自己就可以申请。但会有很多人选择当“甩手掌柜”,全部交给中介,进行资料的“再加工”和“再包装”,看起来是省心了,但存在的隐患也是不少的,一是费用直线上升;二就是打包后的资料也有可能面临被美国“退货”的境遇。实在是得不偿失。

李先生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亲历亲为,全部DIY,让我感慨他其实还没赴美,就已经拥有了“自己动手”的美国精神,这样的他是适合在美国生活的。

行动力是一切成功结果的基石,所有停在大脑中的想法,都需要用一个个的行动去践行。

就像自由君说过的:所有吹过的牛,总要一个个去实现!

二、无信任,不合作

移民申请需要有强有力的推荐人,这对于像他这样在美没什么根基的人,如何操作呢?他向两名重量级美国本土公民(此前并无任何交集)主动表达了他的愿望,问询对方能给他写推荐信。没想到对方竟然都爽快得答应了。

之后的邮件沟通都很顺畅,没过多久,两位美国推荐人不仅尽可能细致地做出了几份不同的推荐方案,还试着从移民官的角度对李先生能否通过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除了实质性的帮助还给予了心理上的支持。

几面之缘的美国人之所以愿意帮助李先生,我想大概是因为他本人比较真诚,同时具备帮助他人的特质(他也曾毫无功利心地给两位美国人提供过一些帮助),才换来对方无私的帮助。

毫无保留地信任是他们之间交往的基础,这种基础为他换来了顺利的推荐。我相信有了这次互惠互利,他们未来还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交集。

价值互助,不是势利的交换,而是人与人之间长久交往的磁场。有句话说得好:我对你的需要,就是你刚好需要我。

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说过,合作就是双方放弃一部分自身的安全感来交到对方手中,由对方处理,与此同时,信任就产生了。

没有信任,何来合作?信任是一种能力,不仅是对别人的信任,更是对自己选择的信任!

三、不发声、不发生

试想一下,如果李先生如果没有明确向那两位美国人士提出请求的话,谁会知道他的需求而主动来帮助他呢?几乎没有吧?

针对个人的诉求,我们可以采用适当的场合发声给适当的人群,才有可能迎来需求的满足,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发声之后也有可能出现另一个结果:拒绝或者沉默。害怕被拒绝通常会掐掉人们的发声动作,或者“玻璃心”作祟,无法直视拒绝。

被人拒绝太正常了,要是一呼百应才蹊跷呢,事实上被人过度关注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发声是因,发生与否是果。从来没有无因的果,而无果的因,通常是此处无果,他处开花,就看你如何看待了。

李先生的发声,得到了期盼的结果。那对于生活中的你我,还愿意继续沉默下去吗?

我是个一向不太愿意对别人提要求的人,这次签售会,很多读者都要求和自由君合影,我心里也在打鼓,要不要提,最后轮到我的时候,我还特意准备了一句话:既然大家都合影,那我也就凑个热闹,跟个风?于是乎,有了我的发声,也就有了我们的合影。

再小的声音,也有听众。想要结果,请先发声!

四、重见识,涨知识

李先生说,见识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我是深以为然的。吴军在《见识》这本书里早有论述:缺乏见识、缺乏规矩、缺乏爱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少了见识,很多时候,还没开始就输了 。

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包括信息获取的途径太广泛了,同时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迅速。很多趋势你还没看明白,就火起来了;很多机会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远去了。

如果说知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广度,那见识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有了见识,才会拥有李先生的魄力和勇气,才会明白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有了见识,才能体会李先生说的:只有信任别人,别人才会信任你,而这个顺序是不可逆的;有了见识,才能理解李先生的经历,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不在意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更应该在意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李先生说,看一个民族的前途,就要去看这个民族的教育投入、科研投入。科技和人才的培养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和不断壮大的两大重要因素。因此国内很多有实力、有见地、有能力的家庭都开始选择移民或者送自己的子女到美国读书,这也是美国排期永续不断的重要原因。

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拥有了异于常人的见识,李先生成功实现自己赴美的梦想。这样的结果也不是偶然,是必然,他看问题的方法和做事的风格注定会让他“心想事成”,美国离行动派从来就不远

Aimme的美高申请之旅

“别人家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家长们争相观摩的榜样。听友会现场的高潮就是被这样一位14岁的小姑娘Aimee给推波助澜的。

这位姑娘本是一位听友的女儿,原先说的分享是由她的妈妈进行的,结果到最后的现场,确是小姑娘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PPT给一群中年叔叔阿姨(据我目测,现场大部分听友都是为人父母的年纪)介绍自己的美高申请之旅。整个过程流畅,而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让作为虽然才是一年级家长的我也不禁坐直了身体。

Aimee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自信,除了她优异的学习成绩外,我想这也是她成功申请美高的独特优势。

一、你是谁?要去哪儿?

这个是Aimee的PPT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她这么小的年纪能提出这个哲学问题,很让我吃惊。很多时候甚至我自己都无法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而她已经在思考了。人与人的差距真的很大,只要不把瞠目结舌的证据摆放出来的话,一般人不仅不会相信,好多还都会自视甚高。

你是谁的问题,决定了你的目标和未来的走向。只有想清楚这个源头,后续的走向就会水到渠成了。

Aimee来说,她将这个问题拆解成了一个大目标和一些具体目标:大目标就是美高如何帮助她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据我现场的观察,Aimee是很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同时她的独立性很强、也很有主张。那美国开放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很适合她的特质的。

具象目标分为:到美国就读几年级的问题,美国的学制和国内的学制有所不同,国内是小学、初中、高中对应的是6-3-3,而美国的情况则是5-3-4。Aimee目前是初二读完,初中还没毕业,摆在她面前的问题是,读完国内的初三(9年级),再到美国重读一次9年级,还是直接从国内的8年级(初二)升到美国的9年级(高一)?8升9的好处是节省时间,最终高中毕业还是12年学制,但挑战会更大些,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学科方面。对此Aimee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她希望是8升9。她也坦言,这本身会有难度,但她表示愿意挑战一下自己,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

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在做任何决定前,先考虑的是目标,其次结合的是实际,最后才考虑方法。

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做出适合的决定,那是心之所往的梦想。

二、如何去?怎么走?

战略把握好后,战术问题就比较微观了,无论是标化成绩还是托福考试,都有相关的必备条件,按条件备考,说起来是一句话,做起来确是一个系统工程。

记得分享时,Aimee不只提过一次她自己需要一边准备美高申请,一边正常上学,虽然她是笑着描述的,但我能想象这背后她的压力,从她认真准备的态度也能看出她赴美的决心和坚定。很多晚熟的14岁的孩子都还没开窍,但她却能按部就班地学习、备考。我内心给她鼓了无数次掌,同时也不免祈祷自己的孩子能像她一样懂事。

她给我们展示了她看过的单词书,列举了考试的涉及范围,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她提出四个关键词:相信、突破、尝试、挑战。

这四个词其实和李先生的信任、行动有异曲同工之处。果然,成功的人群,无关年纪,只关乎品质。

这四个词语,我列了四句话:

相信:只要相信就能看见。

突破:每一次自我突破,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尝试:不试一下,怎么知道不行呢?

挑战:看不清的未来才是最好的未来。

有了这样的信念,Aimee的成绩之路果然很顺畅。

三、学别人?做自己?

申请美高,除了敲门砖的必备成绩外,还有一些软实力,比如文书,比如面试。如何让你的文字和本人都顺利过关呢?很简单,就是做自己!

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大农村,世界变成一个大社区。人们的生活和观念越来越趋同,连审美都快全球一致了。网红们都长成了一个模样,大陆人说话不知何时都变成了台湾腔,无论冬夏腿粗腿细,穿裤子似乎都必须要露脚踝了。

做自己,尤其是非主流的自己,似乎还挺难的。

但美国的招考条件,就是要发掘与众不同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一定是闪闪发光的全面手,但一定时是阳光自信、有特点、能在某方面刚好满足学校需求的合适人选。比起具备什么优势来说,这个优势所能带给学校的价值才更是学校关注的。

回到Aimee的情况,她有一个跟随多年的运动项目,这体现了她坚持的品质;她还有几个有获奖的比赛,从某种程度可以反应出她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她的加分项,她可以全方位地向学校展示她学习以外的品质。

无论模仿谁,都不如做自己来得最真实,只有自己才是独一无二的。Aimee无疑是丰富立体而且个性鲜明的孩子,她就是美国学校希望招生的对象。

四、不被动?变主动?

面试环节除了要展示自己外,还有一个小贴士就是要有提问能力。这是将局势由被动转向主动的绝好方式,同时也是可以深入了解申请学校的最好途径。

要提出和学校有关的问题,要提出不是官网里可以现成寻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些都是Aimee给的建议,这体现了她的观察能力和提炼归纳的能力。

跟信任一样,提问也是一种能力。学校里学习好的学生都是会提问的学生,而不是能提问的学生。

让提问有价值、有技术、有启发,不仅是孩子,就算是大人也应该好好去提升一下。

提问的同时,是深入思考的过程,是有效反馈的互动。

提问还是一种艺术,把握提问的尺度,不仅关乎知识能力,更关乎素养修为了。

下学期开学,Aimee就可以到心仪的美高开始正式地学习了。她所提供的这些宝贵经验和独到的理论,也能为更多想要申请美高的孩子提供具体详实的参考。

Aimee骨子里的“独立自主”,也很契合美国精神的。从这点上来说,美国离她从来也不远!

写在最后

写完了两位听友的故事,我一对比,才发现印证了自由君的一句话:相似的灵魂,再遥远也能相互看见。

他们处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却都是极为执着的追梦人

山高水长的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阻隔前行的只有心中的顾虑和恐惧!

丢掉思想包袱,美国其实并不遥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