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攸
要说曹操的肱骨之臣,排在前两位的第一是荀彧,第二莫过于荀彧从子荀攸了。
论年纪荀攸比荀彧还大六岁,曹操之所以会成为“曹操”,这与他们叔侄两个的贡献密不可分。荀攸来到曹操阵营首次和曹操谈话便令曹总大为高兴,称赞他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并任命他为自己的军师。千里马得遇伯乐,于是遂有千里之名,荀攸的人生从此便有了更大的意义。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像郭嘉贾诩等人在谋略上或许和荀攸难分伯仲,但是在品德上恐怕就像萤火之光比皓月之明了。荀攸德才兼备,是人之师表型的大贤,曹操就曾经对曹丕说过要用最敬的礼来尊敬荀攸。有一次荀攸病了,曹丕探望病情时独能在其床下行跪拜之礼,可见他在曹操集团受尊敬的程度。
荀攸是公认的“有德”,不过既然作为曹操的谋主,说白了,就是有一肚子算计别人的“坏心眼”、“鬼主意”,那么这样的人怎么会是有德的人呢,毕竟一般人都觉得有德的人应该首先是个淳朴的人。这个看站在谁的角度上看了,对于荀攸的敌人来说哪怕你做人再怎么怎么有“德”也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其实我看来更根本的是利益问题,再者“淳朴的善”和道德高尚不等同。在帮曹操打天下的过程中,荀攸妙策百出几乎算无遗策,比如征张绣时的缓图策略,又比如他出谋引沂、泗之水灌城活捉吕布,还有画策斩颜良解白马围等等就不细说了,这里顺便插一句,演义中是关羽斩颜良文丑(正史文丑非关羽所杀)解白马围,但实际上关羽只不过是个好工具,真正使用工具的是出谋划策者,即荀攸才是幕后最大功臣。
在著名的官渡之战里,荀攸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尤其是在许攸来投的时候只有荀攸和贾诩劝曹操采纳许攸的计策,后来张郃高览也背弃袁绍来投奔,曹洪起初怀疑不敢接受他们,也正是由于荀攸的力劝才使曹洪接纳了他们。建安十二年,曹操论功行封时说道:“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这也就是文章开篇我所说的那句话,并且曹操还特地允许荀攸自己选择自己的封邑,可见荀攸地位之重。不过在赤壁之战中荀攸貌似消失了,至少在《三国志》中消失了,而且当时荀攸也应该是跟随曹操一起南下的,那么为何史书中这期间没有了荀攸的记载呢?
估计历史上荀攸也会出谋划策的,当然肯定是密谋,后世不知罢了,只不过以成败论英雄来看的话,一场结果失败的战役发生后其过程就不好意思再提及了,所以可能就没记载。三国演义在这里处理的到有点意思,程昱在赤壁之战中曾提醒曹操要预防东南风起以免遭遇火攻的危险,荀攸附议,可惜曹操不听,等程昱再劝时荀攸暗中示意程昱还是别说了,以免步师勖(小说人物)后辙。说实话这不该是荀攸的为人,虽然荀攸比较低调,但是这种大事上他不会懈怠,他不会像贾诩那样明哲保身般有话不说,而且曹操可以杀师勖但绝对不会杀因在军事战术上忤逆自己的军师,因此小说这么写其实既是贬低荀攸也是贬低曹操,故不可信。我个人认为,这是场复杂的战役,不是靠一两个谋士就能有回天之术的,因此不能苛求荀攸。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可能由于荀攸为人低调而且有“智防”,他的计策往往都是绝对机密,加之《三国演义》的埋没,以至于后世荀攸的名声不算太大,不仅比不了荀彧,甚至不如郭嘉贾诩等人,略为遗憾。荀攸的一生前后策划过十二件奇警的策略,但是只有他的好朋友钟繇知道,钟繇曾为其撰写成集册可惜没完成就死了,以致荀攸的机谋策略失传很多。这里其实还是很有疑问的,裴松之就说过钟繇在荀攸死后还活了十几年,如果他真的想写肯定会写完的,怎么会失传呢?就算没写完,那么通过回忆口述等方式也多少应该流传一些下来,而且钟繇绝非嫉贤妒能之人,那么事情或许另有隐情吧,不过好在三国志还是记载了他的几件策谋,不失一种安慰。
在这里还要提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荀彧之死,荀彧的死虽然是个谜,但肯定和曹操进魏公这件事脱不了干系。而荀攸之死按照小说讲基本和他叔叔一样,都是因为忠于汉室不同意曹操进爵忧愤而死。而史书记载荀攸当时却是和群臣一起劝曹操进魏公的,还有劝进表流传于世,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荀彧荀攸虽然同为一族但是政治主张并不完全一样。而荀攸实际上是在荀彧死后两年随曹操征讨孙权的途中病逝的,当然你说荀彧之死给荀攸带来了什么影响那就无从得知了,只能说按照已有史料记载荀攸确实是善终,并非曹操害死。荀攸死后曹操非常伤心,以至于到了每次提到荀攸都会为他流泪的地步。关于荀攸的评价,曹操说的最有参考性,原文如下:“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彦子、宁武不能过也。”而且曹操还多次赞扬荀攸的为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荀公达,不愧为曹操的谋主,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大贤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