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失色?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个独守闺中的女子,为等待心上人的归来,每天精心打扮(梳洗),多么美的画面。这是唐朝词人温庭筠的词,几个字,就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凄美的画面。
可是,等到了明朝的时候,却有一种人人听了胆颤心惊的酷刑,也叫梳洗,只是血肉翻飞恐怖场面再没了美感。
“梳洗”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刑罚手段呢?
所谓“梳洗”之刑,就是将犯罪之人身上的衣物尽去,赤身裸体的固定在铁床之上,先用滚烫的水在犯人身上淋洗几遍,再在犯人的惨叫声中,用一种特制的铁梳子反复刷。用刑的人很快就会皮开肉绽,白骨森森,很多人等不到用刑完毕就痛死了。由于这种刑罚像极了女人用梳子梳理长发,所以被称为梳洗。
梳洗这种刑罚手段据一些资料记载是朱元璋首创的。朱元璋起兵于元末乱世,取得天下后,制定了严苛的刑罚手段。《大明律》就记载了明朝名目繁多的刑罚方式:笞、杖、徒、流放、死、枷号、刺字、戮尸等等。而对于犯了死罪的犯人来说,死并不是一件轻松且容易的事。
明朝规定了一系列的置犯人死地的方法,斩首、腰斩、绞刑、肢解、凌迟等方法听到都让人胆颤心惊。而梳洗皮肉这种让人在极度痛苦中慢慢死去的做法,真正的能让犯人感受到什么是生不如死。所以,明朝的犯人听到这种刑罚都会大惊失色了。
古代的天下是家天下,为了树立统治者的权威,以维护皇帝一姓的江山永固,封建王朝一般就会采用严酷的刑罚来震慑老百姓。而各种刑罚当中,最能使人害怕的当属直接加诸在肉体上的惩罚。犯人用刑时那种极端的痛苦和场面的惨状,能够让其他人极度恐惧,不敢生出任何反抗的心思。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古代,越是残忍的刑罚,越是要在人多的地方进行,比如菜市场这些地方。甚至于,被酷刑杀死的犯人尸体会被抛弃在行刑地,或者是把头悬挂在城头这些地方,无一例外都是要增加对老百姓的威慑。
为了达到这些效果,统治者在设计刑罚时,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刑罚较之于“梳洗”这种手段更为残酷,犯人在统治者的眼里,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是施展自己淫威的工具罢了。
然而,人对生而为人的权益的企求,不管统治者设计了多少让人毛骨悚然的酷刑,人们的反抗都始终没有停止,最终促使人类社会慢慢地从野蛮走向了文明,酷刑注定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的。